电影院首先是财团垄断的,然后分成几大院线进行竞争。
而在票房的利润上,则给予拍摄电影的制片方正常的回报率,而不是仗着垄断的地位,压缩制片方的利益。
加上中华民国的票房市场太大了,一部热门的电影,可以创造无比可观的利润,绝对是暴利行业。
进而也就使得电影行业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的保障。同时培养电影人才,让电影业变得正规化。
同时将电影向全世界输出。
亚盟各国首先是一个可以保障的市场,亚盟各国绝对不可能搞出限制中国电影放映的政策。
中华民国加上亚盟这个市场,绝对无比庞大,每年可以催生出大量的电影,其中自然也就有优秀的电影诞生。
而财团则是电影业最主要的投资方,能不能获得财团的投资,主要看成绩。
在亚盟之外的市场,则是采取廉价销售政策。大量的电影通过低廉的输出价格,不断打开世界各国的电影市场。
中华民国的电影当中,不乏那些没有什么思想性,但是却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看懂的电影。也就是后世美国大片那种模式,主打英雄主义。
这种英雄主义的电影,在本国的市场不是说不行,只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比较早熟,这种电影确实太简单了一些。
但是拍摄更符合本国人民口味的电影,其他国家的人就不一定看得懂。毕竟高级的文化能包容低级的文化,而低级文化对高级文化则是消化不良的。而能看懂中国电影的,基本上也就是亚洲范围内的那些受汉文化影响过的国家的民众。
因此中华民国拍摄的那些没什么内涵的大片,投资方基本上都是财团。财团在这些电影投资中,都是要对外输出一些观念。例如通过电影,宣传中华民国的民主、人道、公正、富裕、繁荣等等。
通过电影,让世界认识中国,一个美化的中华民国。
在这样的的制度下,过去十几年的当中,中华民国向世界输出了不少电影。因为对外输出的价格低廉,在欧美都有大量的放映,这个时代世界各国对于电影的战略地位还认识得不太清楚。
澳洲、南美也大量引入中国电影。
甚至是连非洲很多地方,也在放映中国电影。
在经济大萧条期间,老百姓并不吝啬电影票那点钱。这一时期的电影,大量出现了高档别墅、奢华宴会、豪车等元素,也让民众看了之后对经济的复苏有点想象,让他们在电影中能找到心灵上的慰藉。
对于电影,政fu没有太多的干预,但是对电影进行了分级。不过依旧如同后世一般,禁止拍摄岛国动作片。
中华电影公司,则是此时中华民国电影制作的龙头老大。
这家公司是财团控股,这些年没什么事做,又抓紧兵权的沈凝云,写了一大堆剧本丢给中华电影公司拍摄,顿时让中华电影公司拍摄出了一大堆的经典。不过也不是太频繁的拍摄沈凝云的剧本,毕竟全靠他的剧本也会拔苗助长,培养不出优秀的编剧人才,那些剧本只是作为压箱底的东西。
经济大萧条期间,财团对电影的投资规模就更大了。这是经济大萧条期间,为数不多超级繁荣的产业。
和电影业一样繁荣的,还有出版业也十分繁荣。有了时间的人们,除了看电影,也大量看书什么的。
大总统林长民的女儿林微因,就成为了时代的宠儿,林微因这个近代的女作家,也如同轨迹一般进入了文学界,并且大获成功。
不过人们对林微因的,不代表就对大总统林长民买账。
林长民历史上拥戴过袁世凯,段祺瑞期间担任过内阁司法总长,因为参与反奉兵败自杀,不过历史已经改变了,林长民现在还没死。
因为早年和汤化龙一起参加‘共和建设讨论会’,共和党领袖汤化龙1918年去世后,林长民逐渐在共和党崭露头角,上次全民选举中,林长民被推上了总统宝座。
上台后,林长民一直都中规中矩,让民众最为失望的则是这次经济大萧条的救市毫无成效,对经济的萎靡不振毫无改革创新。
更让民众无可忍受的是,林长民在公众场合,一直都说中华民国的经济非常健康。
从本质上来说,这句话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因为中华民国经历了之前的打繁荣,必然是要有大萧条的,有了这次的大萧条,才会有未来的繁荣。如果不把泡沫触破,拖得越久,危害越大。
但是普通老百姓不懂这些,他们看到的是,全国有两亿人失业。两亿人没有工作,还说经济是健康的,民众的第一反应,自然就是感觉林长民在扯蛋,所以对林长民极为失望。
不过让民众稍微不是那么激动的是,林长民在保障失业群众生活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没有酿成像美国那样的混乱。
随着美国那边的经济萧条之后的情况被陆续报道出来,老百姓好似平衡了许多。美国政fu因为没有什么保障措施,又不像中国这样,自古就有一些救灾制度,早早就形成了基本的人道主义。所以美国人一碰上什么灾害,民众有什么损失,政fu基本上不会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保障。
国情的不同,加上这次美国财团的胃口非常大。美国财团基本上,是要对美国刮地三尺的节奏。<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11757/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11757.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423章 :经济大萧条)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钧申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