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章 初次参加田径比赛的事 (5/6)
为什么在前两个阶段要把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做为教育的根基,因为勇敢、公正、节制、奉献四大优秀素养是体育、劳动教育来塑造的,而书本知识只是种技巧,它无法决定品德的走向。
对于体育教育,每个人会在一种压力场中通过成千上万次的行动与交流,能从以下五方面不断产生“我能行”的情怀,使自己慢慢变得看得起自己,生成道德、勇气、公正、纪律、忠诚五种价值观,并使情感社会化。
想到这里,我提笔写了一篇名为《浅谈通过体育教学实现“我能行”心理品质》的文章,发表在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其全文如下:
据世界教科文组织教授er等人,2000年对十一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学业能力、体育能力、受同辈喜爱度、身体外貌和品行这五大因素中,最能预测对少年儿童人生影响的是身体外貌。为此,在这里浅谈一下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我能行”的心理品质。
第一、在学习动作中寻求“我能行”
学习动作贯穿体育教学。动作是生活的基础,是手与脑的综合产物,动作能使学生发展智力、增强意志,造就和谐个性。我们有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这些,总说孩子“玩这弄那,就爱东跑西跑,不学习。”实际上,玩这弄那、东跑西跑不是玩,是孩子精力过剩无处释放的表现。玩是有目的的,是塑造坚强精神品质的过程。
少年儿童先天动作杂乱无章,通过体育教学教师把有益的动作组织起来,把有趣的合作组织起来,让学生在集体的状态下对动作进行学习,形成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常引发合作成功与失败的事情,迫使学生必须要与同伴产生许多情愿,或不情愿的交往。这样,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必须被迫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否则许多合作练习与竞赛将会遇到麻烦,根本完不成教学动作。
在学习动作中,学生必须自我控制、宽容忍让、重新评价自己、提高言行素质,否则他很难与同伴体会到动作配合的快乐。人皆有向上之心;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正是借助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次次的误会、争吵与和好,使心灵获得自我调整的能力,也只有体育才能为学生提供频繁出现错误,又及时改正错误的环境,使学生面对矛盾认为“我能行”。
二、在勤奋练习中认识“我能行”
精力不使用在有益方面就会转向破坏方面。由于学生精力旺盛,在他们中间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则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消耗多余的精力,是培养勤奋的重要途径;只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每一个学生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只要体育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稳定平台,学生就会把自己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他们一边付出汗水,一边学习技术动作,他们通过比赛会主动对自己的进步与退步做出反思,并不断改进动作,为了比赛的胜利学生会对技术进行无数次的改进,这自然会让人形成勤奋的品质,使学生在勤奋中相信“我能行”。
三、在肯定中坚信“我能行”
最初的自我肯定来源于他人评价。人只有适当得到好评才能产生自我肯定的意识。体育是精神的摇篮,每个学生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一旦有了方向,学生就会努力争取成为这个项目的热切工作者。
对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初级到高级的转变。但这里的“高级”是个相对的概念,千万不能用竞技体育的思维去认知。对学生来说每个阶段学好每个动作,都要付出汗水与意志。当某一天,一个文静的女学生在班级篮球赛上第一次把篮球投入到篮筐,伴随同学的欢呼她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英雄般的豪情。这种人之长情,你千万不要以为那样的感觉只属于乔丹、姚明等竞技场上的巨星,实际上,它属于每个付出努力的人。他们只不过各自代表的范围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147898/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147898.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九十五章 初次参加田径比赛的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笑看生活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