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个消息后,北宋的最高军事统帅,也是联金伐辽的主要驱动者,刚刚因为讨伐方腊之乱有功的太师童贯的声音也低下来了。在后世,这也成了他的罪名之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却是童贯是北宋高层中少数几个真正了解北宋现有军事实力的人。他很清楚当时北宋的军事制度下,军事力量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有多少人口和武器,而是政府可以拿得出多少钱来募兵养兵。而此时河北禁军和京师禁军已经基本糜烂,不复承担进攻作战的能力。除非大举编练新军,否则真正可以依仗的就是西军,除去戍守西夏前线之外,能够拿出来进行野战的机动力量也就十万左右。而当时北宋的财政状况又拿不出余钱来重新编练新军,所以这支为数不多的机动力量就是他手中唯一的本钱了。
因此童贯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军事进攻作为最主要的手段,恰恰相反,他把消灭辽军主力的希望寄托在金人的身上,而宋方这支军事力量只是用来施加政治压力的军事后盾。根据赵良嗣向他提供的辽国内部情报,他认为随着战争形势的趋向不利,辽国内部的那些固有矛盾就会逐渐萌发出来,北宋完全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夺取燕京,甚至是不战而胜。《孙子兵法》上不是有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矣”吗?
但是没有预想到的情况发生,那个耶律延禧竟然不顾金人的进攻,不知从哪里又弄到了十万铁骑南下。且不说宋军是否能打败这支敌军,就算宋军能够打赢,他童贯手头那张最后的底牌也要打出去了,到了那个时候,若是金人翻脸不认帐,他又拿什么去抵御金人的进攻呢?童贯好歹也是在西北和西夏打了十几年交道的,他可没有幼稚到相信一张白纸就能约束的住十几万铁骑,能够约束武力的永远只有武力。
更糟糕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童贯最信任的谋士赵良嗣也不在身边,这个对辽事、金人、燕地情况都可谓了如指掌的男人此时正在与金人商议两国灭辽之后的边境线划分。没有了赵良嗣,在很多事情上童贯缺乏足够的资料来做准确的判断,这种被蒙着眼睛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宣相,宣相!官家去那蔡京府上了!”
“什么!”童贯从软榻上坐了起来,挥手甩开两个一旁服饰的婢女,进来禀告的属员问到:“什么时候?那蔡元长不是已经致仕了吗,为何官家又去他府上?”
“禀告宣相,听说是关于编修史书之事!”那属员垂首答道,他知道童贯此时心情恶劣到了极点,他可不想一句话没说对给自己惹来祸事。([m.520dus.com 520读书网]。。)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168617/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168617.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 35 部分阅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未知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