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王国维(1877—1927)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学者。著有《宋元戏曲史》、《观堂集林》、《人间词话》等。他一生和罗振玉的关系密切,在罗的影响下,受清废帝溥仪的征召,任所谓清宫“南书房行走”;后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杀。
〔6〕蒋彝潜 事迹不详。他的《论档案的售出》一文,载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一日《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一号。
〔7〕h 英语:夹肉面包片。音译三明治。
〔8〕 英语:感伤的。按蒋彝潜的文章中充满“追悼”、“痛哭”、“去了!东渡!——一部清朝全史!”等语句。
〔9〕“国朝” 封建时代臣民称本朝为“国朝”,这里是指清朝。
辛亥革命以后,罗振玉在文章中仍称清朝为“国朝”。
〔10〕胡玉缙(1859—1940) 字绥之,江苏吴县人。清末曾任学部员外郎、京师大学堂文科教授。著有《许庼学林》等书。
〔11〕南菁书院 在江苏江阴县城内,清光绪十年(1884)江苏学政黄体芳创立,以经史词章教授学生,主讲者有黄以周、缪荃孙等人。曾刻有《南菁书院丛书》、《南菁讲舍文集》等。
〔12〕夏曾佑(1865—1924) 字穗卿,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光绪进士。他在清末与谭嗣同、梁启超等提倡新学,参加维新运动。一九一二年五月至一九一五年七月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他所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从上古起到隋代止,共二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列为该馆编印的《大学丛书》之一。
〔13〕f先生 指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四川江安人,藏书家。一九一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一九年五月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
著有《藏园群书题记》等书。
〔14〕g主事 不详。
〔15〕殿试 又叫廷试,皇帝主持的考试。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16〕实录 封建王朝中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由当时的史臣奉旨编写。因材料较丰富,常为后来修史的人所采用。
〔17〕y次长 指袁希涛(1866—1930),字观澜,江苏宝山人。
曾任江苏省教育会会长,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一九年间先后两次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等职。
〔18〕c参事 指蒋维乔,学竹庄,江苏武进人。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七年间先后三次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
〔19〕“念兹在兹” 语见《尚书·大禹谟》。念念不忘的意思。
〔20〕yt 指彦德,字明允,满洲正黄旗人,曾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郎中、京师学务局长。他在这“大内档案”中得到蜀石经《穀梁传》九四○余字。(罗振玉亦得《穀梁传》七十余字,后来两人都卖给庐江刘体乾;刘于一九二六年曾影印《孟蜀石经》八册。)
〔21〕《司马法》 古代兵书名,共三卷,旧题齐司马穰苴撰,但实为战国时齐威王诸臣辑古代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兵法而成;其中曾附及田穰苴用兵的方法,所以称为《司马穰苴兵法》,后来《隋书·经籍志》等就以为是他所撰。
〔22〕蜀石经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命宰相毋昭裔楷书《易》、《诗》、《书》、三《礼》、三《传》、《论》、《孟》等十一经,刻石列于成都学宫。
这种石刻经文的拓本,后世称为蜀石经。因为它是历代石经中唯一附有注文的一种,错字也比较少,所以为后来研究经学的人所重视。
拟豫言〔1〕
——一九二九年出现的琐事
有公民某甲上书,请每县各设大学一所,添设监狱两所。
被斥。
有公民某乙上书,请将共产主义者之产业作为公产,女眷作为公妻,以惩一儆百。半年不批。某乙忿而反革命,被好友告发,逃入租界。
有大批名人学者及文艺家,从外洋回国,于外洋一切政俗学术文艺,皆已比本国者更为深通,受有学位。但其尤为高超者未入学校。
科学,文艺,军事,经济的连合战线告成。
正月初一,上海有许多新的期刊出版,〔2〕本子最长大者,为——文艺又复兴。文艺真正老复兴。宇宙。其大无外。至高无上。太太阳。光明之极。白热以上。新新生命。新新新生命。同情。正义。义旗。刹那。飞狮。地震。阿呀。真真美善。……等等。
同日,美国富豪们联名电贺北京检煤渣老婆子等,称为“同志”〔3〕,无从投递,次日退回。
正月初三,哲学与小说同时灭亡。
有提倡“一我主义”者,几被查禁。后来查得议论并不新异,着无庸议,听其自然。
有公民某丙著论,谓当“以党治国”〔4〕,即被批评家们痛驳,谓“久已如此,而还要多说,实属不明大势,昏愦胡涂”。
谣传有男女青年四万一千九百二十六人失踪。
蒙古亲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169131/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16913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 8 部分阅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未知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