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都市小说 »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最新章节列表 » 第 14 部分阅读 (6/6)

第 14 部分阅读 (6/6)

文/未知
手段,不能识字要识字,不能阅读要阅读,不能书写要书写,不能作文要作文。因此,提高文化水准不仅限于在一般党员中……还应包括上级干部,须按个人现有程度提高。”

罗荣桓经常对干部说:“虽然现在是战争环境,但是我们必须从紧迫的时间里再挤出些时间来,多读点书,多学点东西,以适应未来革命的发展。”在他的倡导下,115师和山东纵队规定,只要情况许可,干部每天都要挤出两小时进行学习。为了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罗荣桓还给师直属队的同志系统地宣讲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他要求广大干部战士都要懂得,除了争取抗战胜利之外,革命还有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则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才。

罗荣桓在签发《关于巩固、严密及审查部队党组织的指示》文件之前,专门对师直部分干部的文化水准作了调查。当他得知教导大队长李梓斌在文件上签名将“斌”写错了时,便派人将他请到师部,和蔼地问道:“你读过书没有?”

“我是平江山沟里的放牛娃出身,小时候听说附近庙里有个教书先生,可学堂的门朝哪开我还不晓得呢。”李梓斌回答。

罗荣桓被他逗得笑了起来:“啊呀,我还不晓得呢,你后来是怎么识字的?”

“我当连长开始学的。以前当班长、排长的时候,连钟表也不认识,搞不清几点钟。夜里换岗都是点根香,以香为准,一刮风,那岗就换得快了。当连长后,上级来了通知,我连‘通知’这两个字也不认识,就让文书给我念,念完后,通信员叫我在通知上画个‘知’字。我不会画,文书就教给我。因此,我头一个会认的字就是这个‘知’字,以后再一个一个地学。”

罗荣桓颇有兴致地听他讲完,然后问道:

“听说你签名有时还要文书代笔,是吗?”

“是的。”

“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那怎么行呢?”罗荣桓皱起了眉头。

李梓斌辩解道:“现在我有图章了,到时候盖个章就行了,不用签名。”

“唉,”罗荣桓摇了摇头,“老粗太粗了也不行啊!你识多少字啊?”

“我不晓得。不过一般文件都能看下来,可字潦草了不行。陈光代师长的签名一笔一划写得认真,我能认得。不过,有的字笔划多,就秀才认半边,念白字是常有的事。”

罗荣桓语重心长地说:“偶尔念个把白字,也在所难免,但多了就不好了。教导大队好比是一所学校,你这个大队长就好比是校长,你都当了校长了,不提高文化水准不行,字不但要会念,还要会讲、会写、会用。”

李梓斌问道:“那我该怎么学呢?”

“用到什么,你就可以学什么,慢慢地积少成多。比如唱歌,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你不仅要会唱,而且要会讲,会写、会用。”

说到这里,罗荣桓招呼李梓斌坐到自己跟前,拿起一支铅笔边写边说:

“比如这个‘游’就是游来游去,活动的意思……”

罗荣桓在逐字讲解了歌词后,问道:

“你回去打算怎么办啦?”

李梓斌激动地表示:“我回去一定好好学习。”

李梓斌回去以后,买了纸、墨、笔、砚,装进自己缝制的布袋,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有时反“扫荡”上了山,就用大石头当桌子,坚持练习。几个月后,他的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他的作业在“八一”军政大检阅时被展览出来,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扬。

115师抓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的活动,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肯定。1941年7月,中央军委政治部印发的第三号《宣教通报》介绍了115师干部教育的成果。通报中说:“115师半年来干部教育,在政策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收到了比较明显之成绩。主要表现在一般干部都知道对根据地的工作应作长期打算,表现在违反政策以及各种不良倾向的减少,有个别干部受训前常犯错误,受训后则(判)若两人。文化教育的收获表现在工农干部文化程度的提高,有几个旅团级干部过去识字很少,现在能自己起草电稿和写信……有几个团能做到全体干部作日记。有几个连队由于干部文化学习的推动与影响,战士们学习情绪提高,有(的连)全连94个战士能记日记。”

要想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运用报纸和刊物是重要的手段。罗荣桓很重视运用报纸对部队进行宣传教育。开始《战士报》是油印的,每期两

(快捷键 ←) 上一页:第 13 部分阅读(6/6)章节列表(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