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阅读 (5/6)
这正是共产党的高明之处。
几天后,当李仙洲还在鲁南徘徊时,于学忠果然不等李仙洲接防便开始撤离山东。事前,于学忠与八路军已达到协议:
当于学忠部撤离驻地时,以烟火为号,八路军即去接防。于学忠可在鲁中根据地之坦埠(位于沂水与蒙阴边界处)和旧寨(坦埠以西)两地,通过八路军的防区。
于学忠也想开了,你李仙洲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你不给面子,我也不给你面子,你进来也不会好过。况且同八路军做交易,来换取自己顺利撤离山东,这何乐而不为呢?
可李仙洲还蒙在鼓里,于学忠把他给“卖”了还不知道。
八路军的目的达到了,对于学忠撤离山东热情欢送。当于学忠的部队通过八路军防区时,还给他们筹备了部分粮草,以示谢意。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件不应该发生的事,差点断送了八路军与于学忠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当于学忠的部队经过坦埠、旧寨附近时,有些士兵不愿离开山东。八路军有个连队看到他们的装备好,弹药多,全是一色的“捷克式”步枪,就把这些不愿意离开山东的士兵给留下来了。
武器是士兵的第二生命,谁见了好武器、新装备不眼馋啊。他们不愿意走,我们又想要,双方都愿意的事,八路军的连长想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罗荣桓很快得知了这件事。他立即告诉鲁中军区,要严厉批评这个连队,并立即将人枪全部送还。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观念和纪律观念,不要因小失大。为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罗荣桓发电报给各军区,指出:
“东北军是中间势力,与我有西安事变前后之友好历史。我对于学忠部应取团结态度,决不能轻启衅端,即使顽固分子从中挑拨,我们也应加以忍让为妥。”
是啊,在山东,八路军只有东北军这一支同盟力量,如果失去他们的支持,那么山东八路军只能孤军奋战了。后来,由于各部队认真贯彻了罗荣桓提出的这些要求,就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件,使于学忠部顺利撤离了山东。
李仙洲吃了大亏
于学忠离开了山东,从而为其他势力腾出了一定范围。这个真空就成了各种力量争夺的焦点。
当时盘踞在于学忠防地周围的伪军和顽固派,包括驻在鲁山以南的山东最大的一股伪军吴化文部,盘踞在诸城一带已经公开投敌的伪军张步云部,安邱一带的伪军厉文礼部,以及在厉保护之下的摩擦专家秦启荣残部,还有原驻鲁南,后转至日(照)莒(县)公路以北的张里元部,都对于学忠部原驻防地垂涎三尺,企图填补空白。
八路军与于学忠有协议在先,所以行动也比较快。7月4日和12日,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命令鲁中区和滨海区部队分别向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进军。从7月中旬到8月上旬,八路军与在日军支持下的张步云部、吴化文部和厉文礼部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后基本上控制了日莒公路以北的诸日莒山区和青(州)沂(水)路以东,安(邱)莒(县)边区以及青沂路以西的北沂蒙地区等原东北军驻地。另外,在八路军进攻厉文礼的据点时,还击毙了窝藏在那里的国民党山东别动队司令、太河惨案的罪魁祸首秦启荣。至此,八路军又开辟根据地2000多平方公里,并且在山东境内已无国民党主力部队。各地方顽固派群魔无首,乱成一团。山东八路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大改善了对敌斗争的态势。
在控制了诸日莒山区和北沂蒙地区后,罗荣桓又把重点转向南面。
早在7月下旬,罗荣桓和黎玉就作出了在天宝山区或蒙山山区乃至鲁中区的腹地击退或歼灭李仙洲北犯部队的部署,要求慎重初战,并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寻找歼灭李部的机会。
8月13日至18日,鲁南军队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按照罗荣桓的指示,集中主力第3团和5团以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天宝山地区刘春霖部的侧翼实施打击。顽军虽然受到损失,但仍越过滋(阳)临(沂)路窜至费县北,接着又遭到鲁中第2团的打击,只好退回滋临路南,盘踞在平邑以南的流峪、常庄一带。
与此同时,津浦路西的冀鲁豫军区,也开始反击李仙洲的主力部队。9月,在曹县阻击进犯鲁西南根据地的李仙洲部,毙伤顽军2000余人,俘虏6000余人。
李仙洲在八路军这里没有占到便宜,日本人又狠狠地“扫荡”了他一下,损失了不少部队,真是雪上加霜。他刚进入山东时有2万余人,到此时就只剩不到8000人了。
李仙洲看到大势已去,北进无望,只得灰溜溜地撤回安徽北部。其先头部队刘春霖部,也于9月5日在邹县北过津浦路,向西而去。
这下,在山东各种力量的角逐中,八路军大获全胜。当时罗荣桓兴奋地说: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169223/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16922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 16 部分阅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未知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