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oo元的工资,和陈丽萍一样。
林东海有些怨气,却不好说。也没地方说。
“反正我是走定了,到哪儿还不是混口饭吃。”
“能不走还是不走吧。大家共事多年了。要不,出租车票我个人补给你?”
“我干嘛要你的钱。谢谢你的好意,这是和你也没关系。”
“你还是再想想吧。”
甄灵走了。林东海静坐了片刻,才又接着叫人上来领工资。
黄小瑶进来,她大大咧咧地说道:“terry lin, 我要辞职不干了。”
林东海气得一下子就站了起来:“你胡说什么!”
黄小瑶惊呆了,还没见过林东海这样生气呢。
她喃喃说道:“这么大火干嘛呀,我不过是说了句要走嘛。”
“想走,等我走了以后再说吧。”
甄灵走了。走得无声无息。像公司从来没有这个人一样。
黄小瑶没走。但林东海知道,她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一定有想走的原因。想找她好好谈谈,可没腾出时间。
业务二部的一个业务员连工资都没领,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件事倒是刺激了郝宏的神经。召集开会时,他气冲冲地说道,一定要追究。
林东海不懂他说的追究是什么意思,要追究什么。但听了陈丽萍的介绍,他知道了事情的大概经过。原来,公司派袁哲、陈丽萍去德国法兰克福看展览,考虑到这个业务员来公司多年了,也特准她一起去。算是变相奖励性质吧。可谁料想,就是这个受到奖励的优秀业务员竟在回来后不到一个星期就玩了个人间蒸。
会后,林东海单独和郝宏说话。他讲:“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要做个反思,公司在看人、用人上开始暴露出问题来了。”
“走个把个人,问题没那么严重。”
“那是。谁走了都无所谓。每年1o%的人员流动率也是正常。可是,每个人离职的前前后后,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这是我们要关注的。”
“怎么关注?谁来关注?公司人越来越多,鱼目混杂,鬼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也不是这样说的。还是要相信大多数人的道德品质。出来打工,一是为了钱,二是为了出成绩,提高自己。可我们呢,像这种不告而别、品质不好的业务员竟然是奖励的对象,岂不是滑稽。”
郝宏看看林东海,那意思分明是说,怎么什么话到你嘴里都那么难听。
第一百五十九章 沉舟侧畔
林东海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马上就拿给郝宏。
文章是这样写的:据中国企业专门调查机构慧聪国际资讯小组进行调查的结果,到2oo5年,中国民营企业大约有3oo多万家。其中经营1o年以上的企业仅有1o%。每年全国新成立的民营企业在15万家左右,同时有1o万多家企业关门。平均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不到3年。能够存活1o年以上的不到5%。
总体上看,头3年以后,最初创业难关已经过去,企业初步站住了脚跟,也有了一些积累。接下来就是可持续展的问题了。问题是,许多很好的企业、很成功的企业也垮了。原因在哪儿呢?当然有生存环境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就是被不合理得税收、某些政府部门无端刁难搞垮的。但是也应该承认,更多的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其中,企业领导人的个人素质更是至关重要。
有些很成功的企业,赚了很多钱,眼看着鹏程万里、前景如画。却不知,已经埋下了许多隐患。企业开始创办时,大家志同道合,可以共患难。创业中,困难不克服,企业就得死亡,容不得半点虚伪或松懈。辛苦几年,回头一看,财富积累了许多,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等到坐下来歇一口气,准备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时,问题就来了。这些财富是几个创业者共同创造的,但是具体的分配,谁得多少,就有看法上的不同。道理并不复杂,按劳分配。但是这个劳如何测量?不论经济学家如何聪明,方法如何精巧,天下还没有分配集体劳动成果的计算理论。此事只能靠估计。而估计就带有主观性。各人的估计不同,一般的规律总是把自己的贡献看重了。这并不奇怪,因为自己做得事自己很清楚,别人做了些什么总不如自己做得清楚。所以争论就难免了。
郝宏粗略看了一眼,鼻子里‘哼’了一声,竟没再言语。
按十年企业寿命计算,宏兴公司已经是过半了。可郝宏没什么好担心的。特别是在利益分配上,他自信还能够拿捏得准。对于包括林东海在内的几个创业###,他不知在心里过了多少遍了,每年的年终分红,那是一个敏感时期,也是检验他的判断是否正确的时候。一年年过来了,风平浪静,没人有怨言。当然不会有怨言了。秦志军,进来三年的分红都过百万,就算让他自己去开公司,也未见得有这样的收益;袁哲,一个设计人员,自己开公司的可能性不大,只要给足了钱,让他想不出到哪去打工能赚到这么多钱就行了;林东海,那几本上就不是需要用钱来说话了,大学同学,为人仗义,给多给少他都不会计较;至于陈丽萍,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跟对了一个老板,凭她一个大专学历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170133/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17013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 29 部分阅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未知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