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这里不再神秘 (3/4)
“喂,怎么说的?”廖洁靠近奚春娣问。
“你看,我爸爸信上说,云南知青闹得不亦乐乎呀!”奚春娣指着几行字说,“让中央领导给剋了!”
许多知青都嚷起来:“给我们念念吧?怎么剋的?”
“好吧,”奚春娣犹豫一下,觉得也没什么,展开信从头到尾念了起来:
春娣:
你好!
最近一段时间我很忙,也没给你写信,但常常想念你。你的病退手续很快就会通过,到时有关部门会寄给你,既然我们有确凿理由办返城,你有病又是农场众所周知的,就不必担心了。尤其现在,知青战线形势复杂,也可以说是很乱。对了,前几天,我去北京参加知青办负责人座谈会,有人还说起,你们小兴安农场的知青还签名请愿,要求返城,要求解决知青问题。我当时就考虑,你们场知青签名信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不无道理,知识青年到一个劳改农场打底儿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培养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有个客观环境不佳的问题,倘若管理工作、教育工作跟不上去,知青之间的矛盾、知青与当地领导之间的矛盾,甚至群架斗殴等意外事件就难免发生。如果遇上这样的事情,你一定要冷静思考,慎重对待。好在你生活在那里的时间不会太长了。我相信,我的话你会听的,你,包括你们那些知青,还不能算是成熟,欠稳妥,多偏激,往往就要栽跟头。与有些地方相比,你们只签名写请愿书,没有罢工、进京闹事,这一点还是好的。前些日子,云南知青大刮返城风,受到了王震老将军的制止和批评,现将情况告诉你,供你借鉴约束自己,必要时,也可劝劝伙伴们,不可一味违背上级意志胡来。
缘由是这样的:一次全国性知青会议(据说明年还要开,研究对知青工作的一些争论分歧等问题)提出,要鼓励和支持知青安心农场工作,为办好农场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后一般不办理病退、困退,如果家庭和本人确有特殊困难,可以通过组织协调。这些说法,既堵死了返城的口子又留有特殊余地。但是,城市从插队知青中招工,在那边很有反响,听说编了这样一句顺口溜:“插队插队,越插越对;插场插场,改变现状,只有上访。”这就有一个如何解决处理插队和到农场去的知青工作上的矛盾问题。
如果说插队知青条件艰苦的话,云南那里有些农场条件也不怎么好,加之干部管理能力和水平差,不少知青被关小号,不少女知青还遭qiáng_jiān,比插队知青的境遇更糟。种种因素促使闹起返城来,那里多数是上海、成都、重庆、昆明的知青,大概九万多人,就像你来信所说的,和你那里知青签名的时间差不多,是上海知青挑头起草了“致邓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共千余人签名,信中就是反映知青生活困难,要求返城,还没有像你们那里从论述知青上山下乡这场运动开始阐述了要求返城的理由,据说,牵头人召集会议,西双版纳一些农场都派代表参加,规模很大,不像你们那儿只一个小连队(可能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他们步行到昆明,北上请愿。景洪、勐海八个农场三万多知青参加了罢工,造成整个垦区工作瘫痪,杂乱无序。他们不仅自己去了,还联系返京、返重庆等地在家没落户的知青一起请愿,不买火车票上车,影响了一班火车正点发出。他们到北京以后,在北京天安门和西单贴了大字报,提出要求返城。
闹到最后,王震副总理在办公室里接待了他们,讲了粉碎“***”以后国际国内形势,要求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批评他们闹事,影响不好,而且提出对他们不报复,让他们回去多做自我批评……要求要有领导,要有民主集中制。知青们点头都应诺了,也汇报说农场多年来多数政策落实不了,干部作风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希望国家派人调查,王震副总理还安排国家农场总局、团中央、妇联听了他们反映的情况。
最后,请愿的知青回到了云南,还给王震副总理发了电报,承认了错误,表示只要问题解决好,他们就会把农场建设好……
我所了解到的知青闹返城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写给你,供你参考,因为你来信说,你们那里也有知青闹返城。我很惦记你,想去看看,最近工作又太忙去不成。我相信你作为一名干部子弟,会妥善处理好这些事情的。有事多向肖书记请示,他不是对你很关心嘛?别辜负了他对你的希望。
最后,希望你和你的伙伴们应该相信,中央会拿出政策和办法,妥善处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涉及城乡千家万户的大事的。
父字
一九七x年x月x日
女知青们听后,心倏地都抽紧了,那一颗颗盼望的心中躁动了很长时间的激情,像被泼上了一盆冷水,什么中专可以返城啊,等等,这不都要凉快了嘛!
议论声像沸腾的一锅水。
“插队的知青能招工,农场的就没人管啦?”袁玲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183731/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18373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二十八章 这里不再神秘)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韩乃寅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