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历史小说 » 龙兴华夏最新章节列表 » 第四百七十七章 反目成仇 (3/3)

第四百七十七章 反目成仇 (3/3)

文/银刀驸马
龙兴华夏 | 本章字数:840.32万字 | | 龙兴华夏txt下载 | 龙兴华夏手机阅读
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与此同时,相关各省督抚将军的回折也陆续送抵北京,总共54件之多。集思广益的结果就是众口难调、五花八门。这些回奏虽看似繁杂,但是具体分析梳理下来依旧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其中李鸿章、文彬、杨昌濬、王凯泰、刘坤一、沈葆桢等对丁日昌“三洋水师”的构想表示支持,只是对如何划分三洋有所侧重,李瀚章、李鹤年则认为三洋太麻烦,不如在南北洋分设外海水师;有些督抚(以王文韶、英瀚、裕禄等人为代表)则因为自己的技术知识实在匮乏,又不能敷衍了事,因此选择了油滑的中庸之路:既对海防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示认同,但在操作层面以阿思本舰队事件教训为理由主张谨慎,看似不偏不倚实则不明就里、不知所以;最后一派以丁宝桢和李宗羲为代表反对丁日昌的三洋水师构想,也反对取消旧式水师编制,丁宝桢坚持认为应固守海岸据点,辅以舢板、艇船封锁,一旦敌船耗尽粮煤,势必自溃。至于左宗棠的反应则毫不出人意料,你丁日昌是李鸿章的幕僚,就算为了反对而反对也得反对到底。当然了,台面上的理由是不能这么说的。左宗棠认为:“海防一水可通,若划三洋,畛域攸分,彼此势均力敌,意见难同,督抚亦成虚设。”

1874年12月6日,军机二号人物、体仁阁大学士文祥上奏,总结了台湾事件中的经验教训,首次明确将日本作为假想敌来对待:“目前所难缓者,惟防日本为尤亟。以时局论之,日本与闽浙一苇可航。倭人习惯食言,此番退兵,即无中变,不能保其必无后患。尤可虑者,彼国近年改变旧制,大失人心,叛藩乱民一旦崩溃,则我沿海各口岌岌堪虞。明季之倭患,可鉴前车,……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是此次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敌。若再因循泄沓,而不亟求整顿,一旦变生,更形棘手。”

文祥作为军机处二号人物,原本对洋务并不那么热心,但是此时此刻也能有此认识,殊为不易,事情似乎正向着李鸿章乐意看到的结果在迈进。1875年2月李鸿章奉旨入京,在觐见恭王的时候受到恭王的当面夸赞,说这54件折子,就数他和沈葆桢的折子写得最好。

李鸿章对此有所前瞻,很早就联络了远在广东揭阳老家的丁日昌,让其在《海洋水师章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发挥,形成更加细致可行的建议条陈,好和他自己的主张相呼应。而作为李鸿章的老友兼幕僚的丁日昌不负李鸿章所托,1874年1月20就从广东寄来了对“恭六条”逐条议复的折稿。内容比《海洋水师章程》更上一层次,首次接触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丁日昌指出,中国目前的局势最紧急的方向是东北沿海,东南沿海和西北为次要,西南内陆更次之,“当分别缓急,选练重兵,以息敌觊觎之心”;

(快捷键 ←) 上一页:第四百七十六章 体芳毒计(3/3)章节列表(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