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历史小说 » 春天里的祭祀最新章节列表 » 第13章本是人生花季 (1/2)

第13章本是人生花季 (1/2)

文/伊布名柱
春天里的祭祀 | 本章字数:124.82万字 | | 春天里的祭祀txt下载 | 春天里的祭祀手机阅读

浪子回头金不换

周朝的时候,宋国的土著因为是商朝的遗民,所以一直都受到了周王朝的排挤和限制,他们的境况比起前朝来,自然是大为不如。后来,由于政策上的照顾,很多宋国人听从了周公(周公不是周王,他是周朝第三代领导人的顾命大臣,不过很有本事,是个实权派。至今民间还有他的名著传世——《周公解梦》)的建议,又从事了商王朝祖先的老本行——贩卖货物。

话说商朝可能是中国唯一一个靠做生意起家的朝代,所谓“秤杆子里出政权”。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因为纵观人类历史,和平取得政权迭代的,几乎没有。有人说,不是有氏族禅让制吗?那也是传说,你见过有猴王禅让过的吗?

商朝的历史也相当的长,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所以,商朝的子民,骨子里都有一种经商的意识,他们对经商十分在行,有着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经验。

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所谓的“行商坐贾”一说。把东西拿到别处去卖的就是“行商”,呆在市集(春秋那个时候叫市肆,由政府管理,有类似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直到今天,这个模式依然存在!)里卖的叫“坐贾”。中国有句传统的老话,叫作“行商不如坐贾”,说的就是做生意有固定资产的要比只有流动资产的好。以我们现在的经济学观点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肯定的,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古人以实际的买卖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得出这么一个有用的结论,这是不简单的。后来,人们不管是行商还是坐贾,习惯地把所有做生意的都叫“商人”,可见商朝人做生意的厉害。

商朝的社会风气就是“重贾”、“贵富”,每当有人在外做生意发了财,亲戚朋友总是会好酒好菜奉上,大家摆宴庆功,互相吹捧,刺激了更多的人外出经商。

到了春秋的时候,宋国有了大量的“商人”——这样说有点滑稽,因为除了周王朝安插进来的人,宋国人本来就是殷商遗民,自然是“商人”。当然,这里所说的“商人”,是特指经商的人。

然而,宋国那么大,不可能所有人都去经商,如果所有人都去经商,那么所有人都要饿死。所以,除了有大量的商人外,自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相对而言,宋国的农民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农民比较懒散一些。

因为宋国主要是商朝遗民,属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曾经的辉煌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使他们觉得自己可能基因高贵一些。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上至宋国的国君宋公,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是那么个调调——说得好听一点是讲究人,说得难听点,就是好面子,再难也得端着。

数不近就是这么一个宋国人。数不近不是个商人,他就是个地道农民。农民没有钱,只能混个温饱。要知道,宋人一向都是向钱看,所以,周边的人也看不起他。不过数不近不在乎,别人看不起他?他还更看不起别人呢!他有事的时候,肩膀上抗个耒耜(注1),随着家人一起种田;没事的时候,整天嘴里哼哼着“我命由我不由天”之类的调调(当时的歌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到处撩猫惹狗,一副吊儿郎当,混世魔王的模样。

数不近祖上是周人。平王东迁那会儿,局势比较乱,他的祖上就跑到了宋国。数不近一家虽然已经在宋国新老接替三四代了,但数不近骨子里却还是继承了周人的各种缺点,比如,倔强、认死理、爱耍小聪明、小富即安。不仅如此,他在宋国这个地方,非但没有学会宋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对事情前因后果的敏锐判断,倒是养成了宋人特有的那种装逼特性和懒散的风格。真是学好不容易,学坏不用教。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数不近有个哥们叫季献,这家伙是个老油子,数不近跟他沾染了不少坏毛病。

另一方面来讲,人是环境的产物。虽然数不近现在混得很背,一旦机缘合适,数不近血液里流淌的,周人那种重感情、大气、彪悍、果决的特质又会暴露出来,最终难保他不变成一个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数不近虽然有些懒散,但他的哥哥不韦却是个勤快人,砍柴、种地;搬、拉、推、送,里里外外的,是个操持家业的好手,加之爷娘岁数也不大,都未到花甲之年,身体还很好,所以,一家四口守着几百亩薄田,日子过得也还滋润。

这个故事开始之前,讲两个认识误区。有些人一提到古代老人,认为一到四五十就是行将就木了,这根本就是胡扯。象才三十多就自称“老夫”的,也就是苏轼这种宋(国)人,才有的装十三特质。据《盗墓笔录》记载,即使在先秦那个时候,活到七老八十的大有人在。即使是在商朝,都有退休的疗养院。而商周那个时候,朝中高官退下来,都是要去教书育人的。四五十在哪里都是当打之年,怎么可能是半截子入土了?其实,商周那个时候,国家规定的真正退休年龄是七十!比现在还长。如果说五十岁人就死了,那你定个什么“三老”、“五老”的,岂不是招人唾骂?后世人说古代人寿命短,那是指平均寿命。算上夭折、战乱、疾病死掉的,一平均下来,寿命当然短。真正正常的人寿命绝不是传说中的“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活到七十多,很正常。姜子牙八十岁遇文王,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你信吗?(不过话说回来了,据

(快捷键 ←) 上一章:第12章悲慨剑光寒章节列表下一页:第14章浪子正途难觅(1/2)(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