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实行考成法 (2/2)
无奈,朱由校只好再次利用这次盐政改革来做文章,结果也令人满意,终于实行了起来。
从这一点上,朱由校也发现,人都是利己主义者。
之前利用给各部拨银子的方法没有让这些官员们动心并且屈从,是因为这些银子毕竟是拨发给各部的,对于这些官员们来说是属于公务。
自己所在衙门没有这笔银子,大不了想要办的公务暂且先不办,丝毫不会影响到自己。
而利用盐场拍卖租聘的方法之所以会成功,则是这笔收入关系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家国,家国,先家后国。
从读书人平身的志向也可以窥见一二。修身,齐家,平天下。
听听,先是自己,然后是家族,最后才是朝廷。
想到这里,朱由校摇头苦笑一声,感觉自己有点理想主义了。要求所有人都心向朝廷,为此可以抛家舍业,这怎么可能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人性,改不了的。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通过租聘给官员们盐场,国库里进账了一笔银子。
之前通过派遣大量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数据。一般优质盐场,一年可产盐三百多吨,中等盐场可产盐二百吨,至于特别差的,一年连一百吨都上不了,通常情况下所产的盐仅够盐丁们自己食用而已。
其中调查得知,盐场之所以会有优,中,差这样的区分,其中原因,除了交通条件不同这样的地理因素,还有周围没有大型城市等这样的需求不同,这样的差别之下,所带来的则是产盐数量与质量的差别。
紧随而来的则是,好的盐场盐丁灶户们都在安心工作,而越差的盐场,盐丁们逃跑得越多。
之前朝廷对这方面的管控不严,又没有有效的扶持措施,几乎每年都会有盐丁私自逃跑。
盐丁逃跑了,而其余人觉得产盐太辛苦,又不愿意去做盐丁。
就这么一来二去,盐场的盐丁越来越少,所产的盐自然也就越少。
但是朱由校相信,盐政改革之后,这一情况将会得到重大改变。毕竟盐场已经承包给了私人,而私人想要赚取利润,自然要重新招募盐丁。想要招募盐丁,则需要开出足够诱人的条件才会吸引人们甘愿去产盐。
所以,可以预想到的是,盐丁补齐之后,各个等级的产盐量将不会再有这么大的差别。而且每个盐场的产盐量也将会创造历史新高。
虽然知道这些,但是朱由校还是打算先按照目前盐场每年产盐量来给出租聘价格。
现在市面上的盐价大概为每斤二分银子,当然,各个地方的盐价各不相同,例如南京,湖广等地的盐价是一分三厘,而山西陕西等偏远地区,盐价有时会高达三分甚至四分。
为了方便计算,朝廷最终决定取其平均值,二分。
如此一来,计算得出,一个中等盐场每年所产盐可卖五千两白银,优等盐场则是七千多两白银。
考虑到盐场一次性便是租出三年,而又为了商人有利可赚,朝廷最终定价,优等盐场三年租银为一万五千两,中等盐场一万两,而差等盐场则按照五千两的价格。
当然,这只是拍卖时的启始价,至于盐场最终会以多少价格成交,则是看商人们竞拍的结果了。
而给予官员们的盐场价格,经过商议后,决定还是按照启始价格来算,当然,由于官员们的无赖行为,最终的成交价格只是这个启始价格的一半而已。
官员们将租金全部交齐之后,户部终于给出了一个准确的数字,共计一百四十多万两白银。
这还是官员们只支付了一半的结果,等商人们全部租聘完之后,那朝廷将会有多少银子入了国库啊,简直不敢想象。
朝廷有了钱,官员们全都心里高兴,其中尤以户部尚书毕自严为甚。
整个变成了一只孵蛋的老母鸡一般,死死的抱住国库里的银子不撒手,就等着那些银子下崽呢。
有了这一笔银子提前进账,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官员们全都期盼着租聘拍卖的日子赶快到来。
而就在这样热切的情绪之下,出走东南数省将近半年的王安,终于载着他慢慢的成果回到了京师。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18256/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1825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一百四十七章 实行考成法)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乾乾静听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