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建设座新的城市?”陈豨听到韩知兵的话有些难以置信。
“嗯!”韩知兵点头道,“这里地势开阔,水草茂盛,若开垦出来,而且看这温度,应该能种上一季粮食。
而只要能种植一季粮食,那我们明年就能够直接从这里出兵进军匈奴,比较起从蓟县出兵,不知道方便了多少。”
“遵令!”陈豨听到韩知兵的命令应答了下来。
陈豨算不上从底层出身,但至少在预备役中待过,可以说一步一步到了如今的地步。
而这些将领,若说多么精通种植那是不现实,但若说不会种田那就更是笑话了。
再加上现在手上有大量乌桓俘虏,陈豨也不客气,就按照当初俘虏营的制度管理着他们,让这些乌桓的俘虏们去开垦田地也就是了。
现在已经快要入秋了,一般上来说秋天时就要播种冬小麦,第一年开垦荒地陈豨也不指望能够种植出多少冬小麦来,自然是能种植多少,那就种植多少了。
至于粮食的种子则交给冯唐来负责,毕竟船支从津口到辽河几乎畅通无助,不过想要更进一步的进入到河道之中,那就必须要用小船了。
有的地段水流湍急,有的地段还有礁石与淤泥,需要对河道进行一定休整才能通行。
不过不论怎么说,至少这些地方都能靠人力资源去慢慢解决,而这就有投入建设这座城市的价值。
韩知兵把这件事情写在信鹰上后,便放飞了信鹰,让这信鹰向长安飞去。
韩知兵很清楚,这件事情虽然是自己提出来的,但想要在这里成功建城,到底还是需要李适的同意。
因为建立城池这种东西,需要的不仅是资源,更重要的还是人口。
人口才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如果没人口的话,就算将其建造起来,也不过只是空城。
随着韩知兵把这些事情处理得七七八八,重新整军后,韩知兵便带着十一万将士继续北上,向真正属于鲜卑的地方而去,他也想要看一看,匈奴到底会不会插手!
而韩知兵放出的这支信鹰展翅高飞,飞过千山万水,到底来到长安。
养鹰人取下韩知兵的信纸,便很快送到李适的手中。
李适看了韩知兵的信息后倒有些意外,手指开始忍不住的敲打起桌子来!
见到这幕,同样在内政厅中处理着政务的众人不由停放下了自己的笔看着李适。
“大王,可是发生了什么事?”张九章看着脸上带着几分犹豫的李适问道。
“韩知兵给我的信息,他已经顺利的攻破了乌桓,接下来他会继续进军鲜卑!
无论如何,他都会去尝试把匈奴给逼出来!”李适看着信上的内容开口道。
“乌桓已经被灭了吗,真不愧是韩帅,距离出兵,都还没有半个月吧!”陈知白感叹道,继而又对李适询问道,“如此的事情应该是好事才对,大王为何做迟疑的样子!”
“好事归好事!韩知兵在攻破了乌桓后在乌桓人的原址上重新进行建设新城,并且在下次北伐匈奴时,这座城市能作为桥头堡之用!”李适道,“至少还懂得知会我一声。”
听到李适的话,在场的众人相互对视了一眼,最终还是陈知白先道,
“韩知兵应该只是想占个便宜,毕竟大王打算把原来给项策羽的辽东分封给他。
所以他想要通过这次战争尽可能混点好处,所以才会在乌桓所在地修建城池。”
“真是个令人头疼的家伙,做事情从来不看后果!”李适按按眉头,不得不说韩知兵这个家伙又是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
简单的,韩知兵提出的在乌桓修建城池的计划不算错,唯一错的地方是,他一个领兵在外的统帅,想要在自己将来的封地上修建一座城市,以权谋私什么的倒是没什么。
真正让李适头疼的是,韩知兵到底清不清楚,现在他还是领兵在外,结果不但提出了修建城池,更自己已经动手在干了。
哪怕李适知道韩知兵不会背叛,甚至也不怕韩知兵会背叛,但无论怎么说他这种行为很明显助长了拥兵自重的气焰,这才是李适头疼的地方。
这种事情他怎么说都没问题,但在没李适命令前直接修城,这实在太目中无人了!
李适并不怕韩知兵在辽东怎么样发展,再怎么样发展韩知兵也是正常人。
他没有炼神反虚的实力,这也就说明了他的寿命也就几十年而已。
甚至就算韩知兵一直都活着,辽东这地方想要真正的发展起来,也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这地方一直以来都是苦寒之地,历史上哪怕东北起家的清,最后还是放弃了发展东北。
也就到了现代,因为是重要的工业区,所以就全国而言领先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时间流逝,东北还是不可避免的衰弱了下来,可以说,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切。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口问题,在现代留不住人,那在古代就更难把人给留住。
所以把辽东丢给韩知兵李适是一点都不担心,等到韩知兵死后,自己顺手丢一分推恩令过去,那么辽东地区的封地自然也就慢慢瓦解掉了。
自己到时候也能顺利接收这被开发的辽东地区。
毕竟是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诸侯国,难道自己还没有解决的办法嘛!
真正麻烦的是项策羽的西楚与嬴子婴的西秦,他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21256/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2125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五百六十章 建立新城)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倚夜听雨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