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210:对奥斯卡的渴望 (1/3)
邱木早在《无人区》的时候,便已感受到了来自于大宇宙意志的神秘力量。
关于两个世界之间那总会碰撞出来的一点点巧合,黄维、周虞的“电锯惊魂”萌芽、还有半岛的宋康浩……
而这部《东街少年杀人事件》。
简直与前世杨德昌的那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神似,从叙事结构、镜头调动……等方面都有着点杨德昌的味道,当然,它要更加的粗犷、原生、野蛮,但依然给邱木一种如同考古般的惊奇。
毕竟。
那可是杨德昌。
湾湾“新电影”的领军人之一,他和侯孝贤两人可谓是直接将湾湾电影拉入了一条充满着艺术的道路,可谓是影响了湾湾电影几十年,绝对的大师级人物。
这里,插入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
上世纪80年代,湾湾动荡,文化寒冬,在一系列的整顿之后,湾湾决定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有着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和文化体。(扯淡体!)
体现在电影上,便在于出台了辅导金,希望推动湾湾电影向外进发。
对于当初,电影获得三大电影节兼奥斯卡的认可,无疑是让湾湾电影得到国际认可的最上策,因此,辅导金全力扶持艺术电影。
新电影的风潮浩浩荡荡,也着实在三大取得了丰厚的成效,时至今日,侯孝贤和杨德昌都是TSPDT中华语导演中的最前列。
第一是墨镜王。
本来呢。
这也算是一件好事情。
但,让人觉得戏谑荒唐的便是……这一股子艺术风貌似吹得太大,直接把湾湾的电影工业吹垮了,艺术片成了湾湾电影界的主流,商业制作无人问津,不少商业导演都离开了湾湾。
其中。
便包括着李安。
而众所周知,迈入新世纪之后,商业电影才是主流,垮台了的湾湾电影在03年全年仅有15部上映作品,票房累计1000万出头。
以至于后来侯孝贤本人都不禁感慨,自己的《悲情城市》得奖不是一个好例子,开了一个坏头。
这下子。
什么有影响力的文化体没捞到,还坑了自己一把,沦为一个笑话。
大概。
这也算得上是现实版的不作死便不会死的例子吧,大快人心。
站在电影艺术上,邱木非常欣赏杨德昌和侯孝贤,站在电影工业上,邱木对于湾湾的现状亦觉得很OK。
两全其美。
咳咳。
正因如此,邱木对于国师那一代导演还是保留着一定尊重的,毕竟,站在新世纪的转角,也是他们推动了大片时代,至于那些烂片……
只能说,这世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烂了,该怼的还得怼。
在此,即便是身为文青的邱木也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地区的总体来讲,电影工业才是重头戏。
个人可以艺术,但,对于一个地区,不能完全艺术。
流行大众才是主流。
当然,艺术也不能缺少,正所谓,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电影具备着工业和艺术的双重属性。
对于那些毁三观、辣眼睛、伤智商的电影,该抵制的还得继续抵制,不能停。
商业片≠侮辱智商。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长长呼了一口气,邱木闭上眼睛,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三个半小时的片子,单从感受出发。
这电影还有些小青涩。
但。
着实属于柏林的这点调调,这点调调怎么说呢,拿推理小说举个例子,柏林属于妥妥的社会派。
社会×艺术。
这是柏林的最简化标签。
以此为例子,其他两个大概亦可以分别概括为威尼斯先锋×艺术,戛纳商业×艺术。
而奥斯卡。
大概属于,美区主流×艺术。
王致远?
看着导演的名字,邱木默默在名单上做着记录,青涩的镜头语言依然不能掩盖这部电影在风格上的独特。
目前来讲。
这电影在他看过的电影中可以排入前列,小伙子,有前途。
在此。
傍晚时分。
来自于组委会特意安排的助理敲响了邱木的房门,这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目光恭敬。
邱木现在绝对算得上全联邦年轻一代电影人的偶像,年轻、奖项认可、票房成绩、还有着联邦性的知名度……种种因素想加,自然是让他倍受期待。
再加上。
他,标准的草根出身。
这个身份很重要,这年头,导二代、星二代可真不少,放眼全联邦皆如此,娱乐圈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星探挖掘便可出头的时代。
所以。
邱木这个草根身份,自然显得更加珍奇。
毕竟。
圈子里的二代导演可真不少。
导演是门真正的烧钱玩意,对于普通人真的很难烧出点名堂。
“邱导,组委会让我通知您,今天晚上有着各大评委的见面晚宴,还请您事先准备一下,到时候我过来接您。”
邱木点了点头。
据他所知,今年的评委会一共有着7位成员,他是唯一一位东区人,除此之外,来自于美区的评委亦只有一位。
对此。
邱木觉得。
好莱坞最不喜欢参与柏林电影节的原因之一,大概便在于时间,2月份,大多都忙着颁奖季,与奥斯卡的诱惑相比,柏林自然显得无足轻重。
何况。
这些年。
柏林在三大中是真的拉胯。
评委晚宴,邱木觉得他已经预料到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29141/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2914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213章 210:对奥斯卡的渴望)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木上白石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