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这是我爹? (2/3)
夏元吉最近开口询问:“要不要花钱?”
这位户部尚书的问题很简短。
无论是教化,还是经营,都是要花钱的。
城池、道路,不识凭空得来的,没有白花花的银子,就只有白花花一片赤土地。
朱高炽看向夏元吉,他觉得这位老倌儿是真的掉进钱眼里了,无奈的摊摊手:“银子的事情,那小兔崽子说了,东瀛那边自己提供。但是如今那边都是一帮杀才,要他们杀人可以,让他们牧守一方是空谈,朝廷各部要安排好官员,亲自到那边去。”
“东瀛要设布政使司吗?这得要在朝会上,由陛下定夺才是。”金纯默默的说着。
宋礼点头道:“臣听闻,东瀛弹丸之地,地方各自之间纷争不断,若要设立官府,派遣流官,非是强人不可为。”
朱高炽平声开口:“徽州知府杨安平如何?”
杨安平?
听到太子爷给出的人选,车厢里的三人都安静了下来。
自此去岁太子爷丢了监国的职位,到汉王殿下接任监国,再到后来陛下回京。
到如今,太子爷一直都是待在东宫里头读书。
不过唯有徽州府之事,一直都是留在东宫署理的。
从去岁徽州府改革之后,在朝廷里就低调了下来,俨然成了一个小透明。
尽管是不是的有一些消息传到应天,但大抵都是徽州府在某个方面又取得了某项成功。
朝廷管着整个天下,各项军国大事每日里繁杂无数,牵扯着各部司衙门的官员。
像徽州府这样无灾无难,大小事情都交由东宫管理的地方,朝廷里自然是记不住的。
倒是工部尚书宋礼,回想了一下后开口道:“说起来,前些日子徽州知府杨安平上了奏章,要工部派遣匠人前往徽州,帮着将水泥厂建起来,他们要自己修路。”
徽州府要自己修路?
夏元吉一下子来精神了,连忙追问:“他们哪来的银子修路?”
宋礼的眼神默默的瞥向稳坐如山的太子爷。
脑门上几乎就差刻上一个钱字的夏元吉,立马是将询问的眼神看向朱高炽。
“凡徽州籍商贾,所需缴纳赋税,皆由徽州府统一收取,各地通关有徽州府开具文书通行。”朱高炽默默的解释了一句。
如今大明的赋税很是繁杂。
各行各业的赋税额度不尽相同,除此之外还有朝廷规定的统一税课。
虽然朝廷并没有剥削百姓的意思,各项税课的制定,都不算太多。
但拦不住地方,会接着这些税课的名头,自行增加税额。
如今徽州府按照籍贯来征收赋税,徽州籍商贾自然是欣喜若狂。
就说那通关一事,说白了就是买路钱。
你一介商贾拉着货物,若是不交钱就不给你过。
一车货物,从浙江运到山西,中间所经过的所有关口,都要缴纳一遍银子,如此平白增加商贾耗费。
商人自然不可能自己承担下这笔支出,最终的结果就是将耗费增加到货物最终地的价格上。
价格上去了,百姓只能作望洋兴叹。
如此,商品货物和经济的流通性,就被大大的阻碍了。
如今徽州府施行的,就是按照籍贯地归属缴纳赋税。
如果朱瞻基在这里的话,就会解释道,这就是按照企业注册地缴纳赋税的翻版。
不过在如今的大明,自然是做不到这一点。
商贾们的生意归属地很难界定,远不如按照他们的机关来确定赋税征收地。
各地官府替本地商人们解决了赋税的问题。
偷偷摸摸的做着躲避赋税的事情,远不如坦坦荡荡的做事情。
当然,这中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如果一个徽州府的商人,所有的营生都不再徽州府境内进行,徽州府该如何收取这笔赋税?
锦衣卫不是吃白饭的!
协办锦衣卫的皇太孙,创造性的给出了一个绩效工作机制。
凡是查出有徽州籍商人,偷瞒赋税的,所追缴的赋税,锦衣卫查办人员将会获得提成分润。
在光明正大捞银子的激起下,锦衣卫现在恨不得就住在所有徽州商人家中。
当然这里又有一个问题。
如何保证锦衣卫内部查办商人经济问题的人员,是干干净净的,而不会弄出什么自导自演的私情。
查办商人经济问题的事,是由北镇抚司主持的。
而南镇抚司则是盯着北镇抚司,同样是有业绩提成。
夏元吉想了一遍徽州籍商人的赋税,由徽州府征收的问题。
然后询问道:“便是这般,徽州府这些税赋银子,也是要交到朝廷的啊,他们如何能有余钱来做事?”
朱高炽轻笑了一声:“夏大人最近又见到徽州府交上来的银子吗?”
夏元吉想了想,好像从去年徽州府秋粮开始,就没有见到徽州府交钱过来了,也没见东宫转运钱粮到户部。
他不由出声:“太子,若是往后天下各处皆是如此,朝廷如何度日?”
地方的赋税,都留在地方,朝廷哪里还有银子用?
便是朝廷这一大帮子官吏的俸禄,都没有银子发了。
朱高炽笑了笑:“如今徽州府刚刚进入改革,所以赋税都留在了地方。往后,会按照份额,交出一笔赋税到朝廷。再往后,每年需要提出下一年计划,朝廷审核之后,由地方截留响应征收赋税自用,其余交由朝廷。”
还有一个财政转移支付的办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31039/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3103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245章 这是我爹?)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风味饮品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