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历史的转折点 (2/3)
历来朝政革新,对于旧有势力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而人是要趋避灾难的。
革新,必定会迎来一大波的反抗势力。
此事前宋历历在目,有着数不清的例子可以作为证明。
朱棣看向在场的三位尚书:“前宋之耻,朕必当引以为鉴!同样,正因如此,朕才让你们来到这里。朕有意推行革新,大明至如今,整整五十年,同样需要一场革新。”
皇帝的声音戛然而止。
但是几人都知道皇帝的意思。
赞同革新,还是反对革新。
前宋的革新,不光光是因为革新过程中出现的反抗势力,还是因为革新内部出现了矛盾和问题。
而眼下,无论是夏元吉、宋礼、金纯,都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皇帝需要知道他们对于革新,究竟是何看法。
而没有选择在皇宫之中询问,选择在城外这处属于太孙的皇庄,更多的还是因为皇帝顾虑他和这些臣子们的君臣之情。
夏元吉、宋礼、金纯三人会反对革新吗?
至少在朱棣看来,他们三人是不会的。
朝廷对于内阁的重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了,而如今的内阁首辅胡广,也已经年迈的不成样子了。
就在最近,内阁首辅胡广,在阁房之中数次昏睡过去。
所有人都在判断,这位自永乐六年开始坐上内阁首辅位置的老大人,会不会在今年交出手中的权力。
而皇帝在之前也已经明确过,将来的内阁成员将只会从朝堂六部九卿之中提拔。
而六部九卿也必须要有州县经历。
很庆幸,夏元吉三人都有用着进入内阁的条件。
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官位和名声,以及手中掌握的权力,远比家中地窖里面收藏的金银珠宝更加的重要。
“南疆及东瀛新征之地,朝廷必定是要迁移安置我大明百姓。但臣以为,在此之前可有朝廷赏赐朝中勋贵文武,以勋贵文武带动百姓自发迁移至新征之地,远比朝廷强行迁移百姓要收效更广。”
太子爷朱高炽忽然插嘴,慢吞吞的提出了这条建议。
只是瞬间,朱棣的目光就投向自己的这位嫡长子。
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太子,朱棣将目光投向在场的三位尚书。
很显然,这是太子按照皇帝刚刚那番话在提议,用南疆和东瀛的利益,来换取在场三位尚书全力支持朝廷革新。
甚至可以再扩大下去。
用南疆和东瀛的利益,在朝堂上争取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这是一场利益的交换。
赞同的人,能得到大明新土地上的利益,同时能保留在政治上的权力。
而反对的人,大概会成为少数。
朱棣很有兴趣知道,自己的长子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若是在过往,太子绝对不会做这种利益置换的事情,在太子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是讲究仁义道德的。
是从什么时候改变的?
不论怎样,朱棣很高兴看到这一点的。
然而,他却又开始想,过往的太子是否是在隐藏自己。
这一点很不好。
无声的摇摇头,朱棣将最后的意思想法,从自己的脑海中抛走。
而夏元吉三人,则是各有不同的想法。
尽管他们没有开口,但是对于革新的事情,已经是站在了赞同和支持的一方。
夏元吉更是直接开口道:“陛下,南直隶处京师及中都一带,其余地方纳入革新范围如何?”
他的这番提议,就是将江苏大部分地区,都给囊括起来了。
朱棣想了想道:“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转运使万高如何?”
众人一愣,然后露出明悟的表情。
皇帝这是有意将刚刚掌握两淮盐务的万高,再次提拔增加其手中的权力,让其总督负责这一次江苏革新之事。
看来今日这所谓的革新谈话,不过是一个过场而已。
皇帝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决断。
今天之所以将众人叫来,不过是为了确定他们的立场而已。
或者说,皇帝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来通知他们一声而已。
宋礼点点头:“万高经过前次两淮盐务之事,想来对于革除朝政弊端,推行新政有很大的期望。只是……”
夏元吉伸手拍拍老伙计的肩膀:“两淮盐务如今已经步入正轨,我听闻万高更是从日月堂要去了不少人,以参赞的身份处理两淮盐务之事。想来就是再接手革新之事,也不至于让他为难。”
听到夏维喆的解释,宋礼耸耸肩不置可否。
眼下的局面已经明了了,皇帝已经将所有的事情都想到了,此时反对不如同意,按着皇帝的意思来就是了。
而且革新的地方就在应天边上,真要是出了什么事情,京师里的三大营顷刻之间就能镇压一切。
思想统一了。
朱棣点点头:“朕会让内阁传旨,余下的……”
皇帝的话没有说完就闭上了嘴。
但大家都知道,皇帝是要看看,谁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
正是这个时候,外面的护卫却已经是带着一个人走了进来。
来人是个小沙弥。
十来岁的样子,光溜溜的脑袋,让人看着就很喜爱。
小沙弥到了皇帝面前,毕恭毕敬的打了一个佛礼:“陛下,师父说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31039/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3103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247章 历史的转折点)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风味饮品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