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君王座前出牟策(三) (1/1)
心宁宫偏殿此时异常安静,只听得见元亨细嚼慢咽的声音。
好在李云葙急智不凡,两世之才瞬间爆发,“臣知王上有扩军之意,然新得一州之地,便扩半军之数,臣以为匆忙行扩军之策,只会靡耗财力,徒增负担。”
“这么说,李将军是不赞同朕的旨意了?”元亨一愣,又停了筷箸。他是纳了闷儿了,哪有将军嫌兵少的?不也给她鸾甲军扩了两千人吗?这丫头脑子莫不是烧坏了吧?
“臣不敢!”李云葙听着元亨语气不对,连忙解释道,“臣有两策,不但可解决新军粮秣之困,也可使新军和北魏诸军将士、更归心元氏。”
元亨这时候又有些不悦。这丫头,是在暗指我北魏十九军派系林立?还是说我元氏对诸军掌控力不够?如此僭越,不怕我治她个欺君之罪?
压下心中疑惑,元亨问道,“什么计策?说来听听。”
“一为屯田,二为开军校。”
李云葙用词新颖,让元亨稍稍来了些兴致。过了一小会儿,大概吃透了一些李云葙的话中之意,元亨又问道,“屯田……寡人倒时能明白意思,但这开军校、是何用意?”
“王上,臣所说的屯田,是指以屯田之法训练新军。今王上有扩军之意,然新军从何招募?是各军就地而招,还是招四州新军于京畿,练后再分至各军?”李云葙瞥了一眼元亨,见他听得仔细,继续说道,“于京畿训练新军,可能前期会多耗费一些钱粮,但以屯田之法弥补,应该还有盈余。王上也可于京畿视察新军,新军得窥天颜、闻王上之勉励,更能坚定其报国之心。从今往后,凡各军补充之军卒,非王上亲批,须从京畿新军训练大营补充……”
说到这儿,李云葙停了停,她觉得元亨应该能明白这样做的用意,将新军收于雒都,能更好地巩固元氏对军权的掌控。当然,献策之人,也就是她李云葙,可能就要得罪很多人了。
由此牵连到的,恐怕还有她父亲李延虎。
可她父亲既然只有做千年门阀开阀之主的心,那归心元氏,也未必是坏事。
“嗯……屯田之策甚好。”听到这样的计策,元亨还是有些诧异的。
乱世灭国之战由他元亨而起,魏国所面临的压力自然是空前的,对军力的要求也会大大增加。可扩军之后,元亨头疼的不是钱粮消耗的问题,而是诸军军主会不会拥兵自重?
于京畿屯田以练新军,的确可以笼络新军将士之心,亦可打消部分将军的野心。如此谋算,对元氏来讲自然有百利而无一害。可对她李家,未必全是好事。这究竟是李延虎的效忠之言,还是这丫头毫无顾忌的胡思乱想?
思忖片刻,元亨接着问道,“那,开军校呢?”
听到元亨的问话,李云葙继续说道,“所谓开军校,臣指的是在雒都附近建一所隶属元氏的中央军校,或者叫大魏军校也行。王上为军校校长,凡我大魏十九军需晋升都尉以上的将官,都需进军校进修,为天子门生。军校主学《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司马法》《大魏军律》等书典,培养各军将官忠君、善谋、坚韧、铁律之品质。”
李云葙前世虽没有参过军,但毕竟参加过大学生新训,看过不少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对现代军事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国民党完成北伐战争的军事基础是建立了黄埔军校。
她提出这样的谋划,虽说只是一个框架,但方向至少是不会错的。当然了,这计策虽是仓促提出,但李云葙也自认不会出什么大问题。除了转移魏王谈论婚嫁的话题,她更希望元亨因此放下对李家潜在的戒备之心,或者在新军和军校中给予她们家更多的权柄。
待李云葙说完,元亨也有了豁然之感。
建军校以收将,练新军以收卒,如此一来,元氏尽收军心,何愁霸业不成?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32638/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32638.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36章 君王座前出牟策(三))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六鲛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