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守仁暂代杨一清参预国策会议,郭勋又破例奉诏,入宫的还是十八人。
朱厚熜没有像他们本来以为的那样,今后三年要做多少多少事。
场面一时有点尴尬,话说得很透。
再说了,如今这种局面,这么多重臣哪里能做到一心“孩视”幼年天子?文臣之间向来立场多有分歧。
包括郭勋在内,十八个国策重臣都不说话了。
于是还是杨廷和先开口:“正如陛下此前所言,如何防范外戚乱政?本朝能无此患,实祖训之功。”
多兴办启蒙的学校,朝廷列一些开支,地方再号召官绅捐赠一下,这事过去也做过,只不过现在有了更明确的计划。三年内各省、各地办多少社学,有了个目标要求,也会列入地方官员的考绩。
杨廷和说道:“三年国策已定,只是大力兴办社学、卫学,再加上水患、水利情况清查,京营边镇操练粮饷诸事,广东新法,臣等心里都松了口气,不致如今年般。”
但终归没想到大礼议时那么锋芒毕露的皇帝竟是真的要留下他杨廷和,让他能继续在京城过年,还召他夫妇除夕赴御宴。
寒暄了一圈问问他们家里近况,朱厚熜才对王守仁说道:“你说你父亲身体不太好,春暖后接到京城来好生调养如何?”
朱厚熜这才说道:“外戚若要列身国策会议,只能是科举出身、序属文臣。所有参预国策会议之臣,以五任为限,满十五年必离任。凡新旧朝交替,外戚原列身国策会议者自动离任。若天子未年满十六,亦不得有垂帘听政,大事由国策会议商讨决定。”
他们的夫人,则是另乘暖轿,从别的门入宫。
这种新规实在难以彻底说服众人,只不过现在的国策会议还只是刚出现,在场众人不担心自己“任期限制”问题,而将来的“祸患”也与他们无关。
“办了七家大族,隐匿逆贼俱有实据,谁又能有话说?”张子麟平静地回答,“更有三家,明知那几个家仆暗通海寇,竟做出引海寇劫掠其仇家之举,罪无可恕。待锦衣卫将逆贼杀官一案始末查明真相,邸报发往东南,将来再有这等事就不会再如此简单处置了。”
这跟之前倚重内臣来制外臣是一个道理。
蒋冕知道他说的是礼部尚书缺位后明年的机会,点了点头说道:“理所当然。”
事情是蒋冕领办的,杨一清赴任西北后,王守仁代为协办。
“侯爷此次身先士卒,伤势都好了吧?”在这种场合再见郭勋,严嵩笑着问。
朱厚熜有点服他:四十多岁的人了,别装憨行不行?
太祖皇帝的祖训,实在是颇为彻底地避免了外戚乱政的可能。
只不过取而代之的内臣乱政,也确实让杨廷和这一批的文臣吃尽了苦头。
看着皇帝成竹在胸的样子,杨廷和神情复杂地问道:“陛下想得这般仔细,莫非臣等后辈之中就有陛下欲聘为后妃宫嫔之人?”
他这么问很正常,要不然何必要现在就对外戚列身国策会议做出规定呢?
袁宗皋离世了,皇帝最能信任的重臣现在少了头领,那会是谁?
所以陛下还是在借这件事玩平衡吧?
难道我杨廷和现在还不够让你放心?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35512/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3551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149章 后妃宫嫔之选)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冬三十娘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