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高丽人会反抗?并不 (2/3)
身体也在恢复之中,让辽王殿下不用多担心了。
刘伯温都这么说了,朱启还能说什么呢?
而刘伯温也对于未来辽王朱启的计划非常的感兴趣,再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
才知道辽王朱启接下来的打算,就是要在草原上开设学堂,然后将那些游牧的牧民们,尽量在一些固定的地点让他们定居下来。
孩子们送去上学,而他们自己也能够有所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在草原上建造一些基础的基建工程,比如说道路之类的东西。
而刘伯温听到这里的时候也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就是草原上并不适合种植,也没有非常好的条件,能够让那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城镇,如果强行如此推广的话,恐怕会浪费人力物力的。
朱启早就已经知道这一点了,起码他提出这个政策的时候,很多的朝臣们也都是这样想的。
而朱启要发展草原,自然是有他的用意所在,首先第1点,草原其实并不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如此的缺水,尤其是漠南地区。
漠北可能沙漠挺多的,而漠南地区的话,途经的水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而之所以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土地的原因。
不过如果找到合适种植的农作物的话,在北方的草原上还是很适合种植农业的。
要知道现代中国的北方草原上,可是有着仅次于黑龙江的东北大草原的集体农田。
而他们机械化的农田种植出来的玉米等作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粮仓。
而现在的内蒙古农庄,更是有着中国粮仓之称。
所以向人们心中所想,草原上只适合放牧,压根不适合种植,这种事情根本就是放屁。
所以朱启要干的事情,就是把玉米这种万能的作物引入到草原上。
然后进行耕种,将那些游牧为主的民族,给转化为农耕民族,就像现在一样,只要他们能够安安稳稳的在本地开始种田。
其余不适合种植的则继续放牧,然后在草原上建立起各大城市,用道路连接起来。
相信大明对于草原的控制力,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建造几个碉堡可以比得上的。
毕竟还是那一句话,与其用武器来威慑,别人不如让别人能够安居乐业,能够吃饱喝足。
这才是真正的让老百姓臣服的手段呀。
而朱启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建议要建造城市,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的。
只有让草原上的老百姓们富足起来,这些老百姓,才不会跟着他们原先的部落酋长一起造反,而大明也能够彻底继承北元在草原上的遗产。
等到这个时候,那些北元上的王公贵族们,已经压根就不是大明所需要考虑的了。
他们这些个人的力量,已经没有任何蹦达的空间了,但凡一个敢出来蹦哒,大明随手捏死老百姓都拍手称快,你信不信?
朱启这样一番解释之后,把虚弱的刘伯温都给听傻了。
他还是头一次听到这种理论,虽然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咱们辽王殿下是非常擅长改善民生的。
但当听到辽王殿下所说,要用玉米在草原上进行大规模的种植。
提高草原上的那些牧民们的收入,还要建造各种各样的城市,用道路和内地进行连接。
让内地的丰富多彩的物资,也能够直接进入到草原最深处进行售卖。
而不单单只是在边境设立贸易战的时候,刘伯温也是长叹了一口气。
在他的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副汉人和元人在草原上和睦相处的珍贵的景象了,而这时刘伯温曾经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啊。
但如果辽王殿下的谋划真的能够完成的话,这可是近在咫尺就能发生的事情。
而一旦这样的事情尘埃落定发生的话,大明将会无可争议的拥有北元全部的草原领土。
而这北方最大的游牧威胁,从此以后再也不是大民的威胁了。
反倒将成为大明不可或缺的粮仓,毕竟草原的平坦程度是个人都能够知道,如此平坦的地方,能种植的土地自是不用多说。
朱启在这里和刘伯温说的滔滔不绝的,但其实他在朝堂上,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想去过多的回答。
也只是和朱元璋解释过,之所以和刘伯伯说的这么多,一方面原因是他和刘伯温的交情已经非常的亲密了。
而另外一方面的原因,自然也是因为他每天在朝堂上听着那些质疑自己的声音。
每天都有,心里面多少还是有点委屈的,这时候和刘伯温说起,自然也都有为自己解释的意思。
当然这一点可能朱启自己都没有想过的,只是跟刘伯温这么说完之后,他的心里面也好受了不少。
而刘伯温听完之后自然是大受震撼,也是鼓励朱启,要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的目标继续前进。
这些心灵鸡汤的话,听起来还挺受用的,而朱启从刘伯温那边出来之后,也是心情大好松了一口气,果然像这样,和好朋友之间说说心里话还是很有必要的呀。
而刘伯温等到辽王殿下离开之后,才拖着病重的身体又坐了起来。
他的儿子看到老父亲都已经大病初愈,如此虚弱却还要坐起来。
赶忙过去搀扶,而刘伯温也不多说什么让儿子拿来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42062/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4206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263章 高丽人会反抗?并不)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蓝白的天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