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
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的实验。
他让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三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
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
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
理查德?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
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
如果一个涨薪10的跳槽机会,会让你犹豫不决(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么说明“跳槽成本”其实只有薪水的5。
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
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理查德?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
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
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
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
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
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
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
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
“扪心自问,如果你是别人,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
“想都不敢想啊,哪有这么好的福气……”
上面虽然是个段子,但“禀赋效应”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
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
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
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牌“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
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
宋太平和父亲宋安民来了个亲切的拥抱,和各位送行朋友挥手告别后,与肖潇、宋坤法、余玲玲、五位玉灵族族人、沈如月、小凯撒、钱学东、刘威、叶飞虎、程安雅、程安娜、窦发财、刘芸、叶悠然相继走入了太空飞船,太空飞船的舱门关闭,腾空起飞。
(本章完)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46799/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4679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187章 敝帚自珍)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铁血大隐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