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历史小说 » 唯我独裁最新章节列表 » 第470章 最大赢家 (2/4)

第470章 最大赢家 (2/4)

文/巡洋舰
唯我独裁 | 本章字数:1413.67万字 | | 唯我独裁txt下载 | 唯我独裁手机阅读
论一样重要的还有量子力学的出现,这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的发现解决了原子结构以及原子中的电子运动问题。它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辰浩深知量子力学在这一时期的应用是它和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好在这方面还算让王辰浩放心,因为数月前,北洋科技核子物理实验室的二十多位专家发明成功了回旋加速器,居里夫人第一个用中子轰击重元素铀,发现了铀的核裂变现象。从而证明了王辰浩在八年前跟核物理专家们讲的铀元素核可以裂变的事情。

王辰浩明白他辛辛苦苦期盼的核子物理的大门已经敞开了,核子武器的研究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因此他决定成立核子物理研究基金。

唐绍仪问道:“陛下打算拨付多少资金作为这个核子物理研究基金呢?”

王辰浩想了想,此时美国恨透了中华帝国,为了保险起见,他不得不放弃以前下达的循序渐进的研究方案,于是说道:“先拨付五亿龙币作为基金!”

唐绍仪大吃一惊,五亿龙币数额太过庞大,但好在帝国现在有的是钱,加之唐绍仪坚信既然王辰浩认为重要,那么肯定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情,因此提笔记录了下来。

接着,唐绍仪说道:“陛下,工商大臣张謇在报告中称,帝国工业在这次世界大战时期发展迅猛,对于电力的需求成指数倍增长,而帝国目前的电厂数量不足,电力生产量已经跟不上工业、商业和民间的用电消耗了。他这次的报告称希望国会能够批准关于大力发展电力生产的拨款预案。”

在这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力生产和电子工业有很大发展。电是既简单方便又经济便宜的动力来源,这个认知已经被全世界各国多接受。同时,它又是实现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各国对电力生产十分重视。

世界大战期间,中华帝国已经开始了电力革命,由于中华帝国本土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工业发展强劲带来电力产业的跳跃式发展。而火力发电站占电力的主导地位。中华帝国的火电站发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80%,在发电设备上,先进的轮机系统逐渐代替了活塞式蒸汽机。水力发电也日益增多,但因为王辰浩并不建议过多的在江河上修建水电站,少量的水电站可以防洪抗涝,但是多了的话就会引发巨大的地质灾害。

电力技术的革新使中华帝国的发电量迅速增加,在六年大战期间,欧美发电量停滞不前时,中华帝国的发电量增加了5倍多。但这跟增长超过50倍的工业用电、商业用电和民用电比起来,明显不足,因此电力如果不加以大力倡导,很快将会成为限制中华帝国高速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王辰浩想到这里,点头道:“未来电力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大力发展电力生产是加快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

唐绍仪说道:“张謇在电力建设方面的投资预算为15亿龙币,臣以为是不是多了点!”

“不多!”王辰浩立即回复道:“只有对电厂巨额投入,才能满足国家的电力消耗,同时电厂增加了,才能抑制电价,工厂、商场和民宅才能用得起电,才能反过来促进生产,还可以刺激电器用品的销售。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在王辰浩看来,随着电力的增长,各生产部门逐渐改用电力,民用电器如洗衣机、吸尘器、电冰箱也逐渐普及起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无线电和电影事业的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在世界大战前已经发明。中华帝国的科学家们又在短波和超短波的研究上取得成就,使无线电通信的有效距离不断扩大,为广播事业奠定了基础。战后,中华帝国的广播事业得到发展,从最开始的军舰上的广播电台,推广到中央政fu进行正规的定时广播。最新发明的无线电收音机成为畅销的热门货,战后的中华帝国国民们非常有钱,可以购买这种奢侈品,使得中华帝国的收音机的销售额比战前增加了13倍,由6000万龙币增加到了1.72亿龙币。这一时期,电影技术提高很快。最初是无声电影,或是用留声机的唱片伴音,但效果不好。1917年,中华帝国出现了第一部有声电影,并在中华帝国各大城市迅速进行推广,被广大国民们所喜欢。

同样,电力的发展使许多固定式的工作机器采用了电力驱动。但是,它不能适应移动式的机器的工作条件。因此,内燃机仍然是最主要的动力装置。1917年,内燃机的总功率大约占原动机总功率的四分之三。内燃机广泛应用于运输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汽车成倍增长,尤其是中华帝国的汽车工业和汽车销量指数倍增长。

由于中华帝国政fu实行国民购买汽车政fu补贴的政策,帝国从此便开始进入了汽车时代。而在世界大战期间,中华帝国的汽车出口激增,国内国外都无法满足,这促使帝国的汽车工业跳跃式发展,全国陆续出现了3000多家汽车公司,其中大品牌就超过1000家,1917年的世界汽车年产量比1900年增长566倍,达2150万辆,而中华帝国就消费了90,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

当然,内燃机也广泛应用于海上和内河运输业。从1910年至1917年期间,中华帝国装备内燃发动机的船舶吨位增加了九倍。各造船厂所制造的内燃机船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当时所有的蒸汽机船。内燃

(快捷键 ←) 上一页:第469章 美利坚投降(2/4)章节列表下一页:第471章 国际联盟(2/4)(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