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历史小说 » 血路妖刀最新章节列表 » 第五十五节 千秋功罪 (2/4)

第五十五节 千秋功罪 (2/4)

文/投笔从戎的李白
血路妖刀 | 本章字数:641.4万字 | | 血路妖刀txt下载 | 血路妖刀手机阅读
定论呢?

(四)

武汉,珞珈山。

珞珈山位于武昌中部,东湖西南岸边,由十几个相连的小山组成。珞珈山海拔为东湖南岸临湖最高峰,山顶可远眺东湖全景和武汉景色。

据说2006年这里开设了异能量体研究院,成为继中央107研究院、西藏密宗般若普佗院之后的国内第三所灵异研究机构。(传闻,未证实,有兴趣大家去查资料。)

1928年以前,珞珈山还一座荒山,无大型人工建筑和公路。1928年8月武汉大学选址于此,新校舍一期工程于1930年3月开工,1932年1月完工;二期工程于1932年2月开工,1937年7月完工。1938年武大西迁至四川乐山,武大珞珈山校园成为国民政府领导武汉会战的军事指挥中枢。蒋介石、周恩来、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住所都在这里。

在会议之前的晚上,蒋介石单独召见了彭小文。

“报告,属下彭小文奉命前来觐见。”彭小文的声音有点哑,精神头也不足。

“检查结果出来没有?我看你现在很虚弱的样子。”蒋介石还是第一次看到彭小文这种无精打采的样子。

“谢委员长关心,结果还没有出来,属下身体很好。”彭小文回答道。

蒋介石径自到沙发上坐下,挥挥手道:“坐下说话吧。”

彭小文入座之后,蒋介石道:“李宗仁和白崇禧都跟我说了,让他们跟你见面是我安排的。”

彭小文知道蒋介石想说什么,但是他没有什么解决办法,他打了个电话给张师爷,张师爷听完半晌没说话,只是“哦”了一声。德国顾问的建议,所有军政要人都没有反对意见的方案,彭小文没有回天之力。

彭小文无奈地说道:“委员长,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现在的感受。”

蒋介石有些失望,但是也在意料之中,难道不是绝境,他会做如此决定吗?

长久的沉默,蒋介石突然问道:“和你的父亲见面了吗?”

彭小文摇了摇头,自从上次彭孟镇带他到“低调俱乐部”之后,两个人疏远多了。奶奶和母亲在重庆,也没有什么音讯,虽然这次到了武汉,但是彭小文没有第一时间去看望彭孟镇。

蒋介石平静地说道:“这次和你单独谈话,是要告诉你一个事情,这也是今天刚刚听到的消息,日本方面要求和谈,但是指名道姓要求你父亲前往,我刚刚收到消息,他和高宗武已经去了香港了,就在昨天。”

彭小文嘴巴张的老大,脑袋一片空白。

这也就是寺内寿一和武藤章所讨论的,冈村宁次以及“樱花季节”报请日本政府同意的一个针对彭小文的“政治同步”方案。

战术,不仅是在战场上,更多的是在谋略场上,兵不血刃的权谋斗争,更加彰显战术通晓者的威力强悍。

历史真的是难以改变,黄河不决口可以做到吗?也许真的只差一点就能做到,也许按照“全民皆兵”,用鲁南基地、苏北基地、皖北基地、皖东基地、六安大别山基地,再加上微山湖基地和洪泽湖基地,可以有效地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但是现在彭小文还能力排众议吗?

更大的困境,是日军通过“政治同步”的离间手段,开始削弱彭小文在**系统中的信任度,这是最大的问题。

(五)

高宗武,是浙江乐清人,曾留学日本,1934年高宗武29岁的时候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职务,专门从事对日外交工作,很得蒋介石的信任。

抗战全面爆发后,高宗武接受蒋介石的特殊任务,在香港负责对日情报工作。历史记载他在这段时间一度背离蒋介石,为汪精卫“和平运动”秘密奔走,并随汪去上海,参与“汪日密约”的谈判。但是在1940年1月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在香港公布了“汪日密约”的内容,谴责汪精卫“卖国”。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随后高宗武便隐姓埋名,直到1994年在美国去世。

历史上对高宗武的定论,是“迷途知返”。但是大家宁愿相信另外的说法,说汪精卫的“卖国”实际上和蒋介石是有“秘密协议”的,而高宗武实际就是一个“推手”,把汪精卫推上风口浪尖。但是悬案就是悬案,这些东西讲不明白。

悬案问题还在其次,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彭孟镇的问题,日本这次指名道姓让彭孟镇参加“和谈”,显而易见是日本人的“离间计”。在中国历史上,这已经不是日本人第一次使用“离间计”这种手段了。

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人自己都承认,说是整个日本和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当时应战的海军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陆军则以李鸿章的淮军为主。而黄海海战胜利之后,日本则是要求中国方谈判代表,只能是李鸿章。

李鸿章去了日本,清政府以及所有的官员已经开始惴惴不安,最大的担心就是害怕李鸿章和日本人勾结反戈一击,李鸿章曾嘱咐,他在日本谈判,这边淮军和北洋积极备战。然而现在已经不可能再信任李鸿章了,而且所有人推断,李鸿章和日本人一定是早有勾结!

就这样,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便成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一直到最近几年,才陆续有对李鸿章的正面评述和报道,要知道,李鸿章的传记,是梁启超写的。

开篇这位大儒写道:“……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

(快捷键 ←) 上一页:第五十四节 灭顶之灾(2/4)章节列表下一页:第五十六节 峰回路转(2/4)(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