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濯清涟 (3/3)
由于一些“新潮”评论家是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审美领导权取代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领导权的,因而,他们在进行文学批评时不仅不能保持客观,而且还相当偏执。
比如,在“重写文学史”时,他们对革命文艺几乎全盘否定,而对与他们“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则不遗余力地予以褒扬、肯定。比如,在谈到“红色经典”时,有“新潮”评论家一口咬定“这个概念不科学”,因为,“只有经过漫长时间的考验,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才能够称为‘经典’。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如果要找经典作品,只能是从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而所谓当代文学史发展到现在也才五十多年。
‘红色经典’,这个概念本身对‘经典’这个词是一种嘲讽和解构”。在这里,时间长度是经典与否的唯一标准,然而当谈到他们的“同时代”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或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时,这个时间标准就失效了,他们就不假思索地将贾平凹的《秦腔》与沈从文的《长河》比肩,将余华的《兄弟》与拉伯雷的《巨人传》并排,直言“《兄弟》是当代的一部奇书,对余华来说,似乎也是意想不到的从天而降的创作奇迹”。
这样高的评价,简直比经典还要经典,可他们可能忘了,这两部作品距离他写评论文章不过几年时间,真不知道他们是以怎样的标准将其奉为“经典”的。这种只看重“同时代人”的偏执,也是当下批评标准混乱的一个表象。他们对70后作家的评论,也或隐或显地存在这样的问题。
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又到了文学范式和批评范式调整的关键时期。因而,对当下的评论家,尤其是那些有志于批评的青年评论家而言,第一要务并非文本细读,而是批评范式的调整,是审美领导权的更替。
如果我们无法在对包括“革命文艺”在内的所有优秀文学遗产进行有效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批评范式升级和审美领导权更替的话,即使细读一切文本,在文学的疆场上,我们仍将一事无成,仍将是彻底的失败者。反之,我们可能会遭遇困难甚至失败,但我们也可能创造一个新世界。
以上大概就是目前传统文学所谓的反思了。真心说起来,传统文学大抵是从1949年开始的样板戏和《艳阳天》到后来的伤痕文学,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其实就是从紧跟政治慢慢转变成远离政治。而这两条路都是不可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这其实就是传统文学式微的根本原因。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网络文学大抵是做到了这两句话。纯粹的文人,不受干扰的写作,才会有传世之作。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2005年,******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的发问。其实答案就是大学不纯粹,现在的教育制度就没想过去培养大师和人才。
大学就是小社会,名利场。各种协会都是完全失去了本来意义。在这个时候,网络文学或许是幸运的,就像莲花那样,能够从淤泥一样的氛围里面钻出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www.520dus.com 520读书网。)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67665/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6766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七百二十章 濯清涟)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逗逗是豆豆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