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开科取士 (4/7)
他的目光在一片听得懵懂的将领们面上扫过,这才说出了自己最终的目的。
“……还要‘开科取士’。”
“开科取士?”
这个“士”字实在太过敏感,好多被中正九品的门第所限坑了几代人的将领们当即就皱起眉头,呼喊起来。
“你准备在我们魏国搞梁国那一套?”
陈庆之也担忧地看着马文才,怕一个意见不合,就毁坏了现在大好的局面。
却见马文才摇了摇头。
“这个‘士’指的不是士族,我也不准备用科举选拔新的‘士人’。这个‘士’指的是官僚,被选拔者通过科举后,只有官职,不会得到出身,用‘开科取士’的名头,不过是为了招揽、吸引天下的读书人罢了。”
他顿了顿,又说。
“况且,现在的魏国,已经不适宜‘九品中正’了,‘开科取士’之后,这将成为魏国的惯例,和‘推举制’一并作为魏国选拔官员的依据,不再有士门、吏门、将门之分,也没有三六九等。”
“此话当真!”
“真有此事?!”
霎时间,满殿轰然,皆是不敢置信。
自孝文帝迁都之后,魏国就只能以门第论出身和官职,大部分将领只要不是出身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以及汉族头等门阀崔、卢、郑、王四门,基本就和高官无缘。
尔朱荣杀了那么多汉化官员,六镇一路走一路杀,都是为了废除这一道以出身论英雄的破规矩,如今马文才说出自己准备推行的政令,自然立刻赢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除了出身宗室皇族的任城王和元子攸外,只有寥寥几个出身大姓的首领皱起了眉头,殿上其余诸人几乎都是欢天喜地。
选拔官员没有了门第之见,他们的儿女也可以去读国子监、去各地郡学读书,能被举荐成为官员,甚至将他们的家业传承下去。
他们把脑袋提在裤子上造反,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过的不像他们那么窝囊吗?!
花夭曾对六镇人马说的天花『乱』坠,此时都抵不过马文才寥寥几语,此时不免有些无奈。
她站在殿前,看着殿下的马文才在朝堂上意气风发、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能和抱负,没有人的目光能从他身上转开,没有人不认真倾听他的话语,不由得扬起了一抹笑意。
能让她花夭倾心并效忠的人,是个真正的英雄。
相比起其他人关心以后将没有门第之见,贺六浑更关心的是“开科取士”。
“那何谓‘科举’?”
“这是我在梁国曾经尝试过的一种选拔方法。我梁国的五馆之中用策论选拔甲乙等学子,而后朝中也曾用考试的方法选拔过一批官员。”
马文才曾在祝英台那里听过天马行空的几句,后来便上了心,再后来马头城选拔官员时,他便向梁帝领了选拔的事情,试验了一番这种选拔可能。
他大致地介绍了下梁国是如何选拔出互市司的官员们的,又无奈道:“现在中书、尚书、秘书等省几乎没有人用,我们需要的是立刻能用的人才,不是只会夸夸其谈出身高门的蠢物,所以考试必不可少。”
“除了用时务策和经义学问选拔天下有识之士外,我们还需要大量佐臣和属官,负责主持各个地方的耕种、流民安置和赋税等职责,因此还需要大量历算、天文、术数和书法等方面的人才,不拘一格。”
马文才看着听着『迷』『迷』糊糊的“大臣们”,又说道,“诸位将军们去各地开府,没有校尉和军师也不行,所以还要开‘武科’,选拔武艺过人、膂力矫壮的勇士,亦或擅兵法、后勤的军中辅臣,诸位将军麾下若有厉害的士卒,也可举荐他们来考武科,谋个出身。”
他笑笑摊手。
“我毕竟不是诸位将军,可不知道你们手下有什么能人,就算想为国举贤也不知道贤良在哪里啊,你们说是不是?”
这句话才真正打动了他们,心中一片火热。
要说考什么时务策,什么书法天文术算,就算把他们剐了也倒不出几点东西,他们也不是这样的材料,可他们手底下会打架力气大的人多啊!
眼见着他们马上要去当官了,不能让昔日的弟兄们吃糠喝稀是不是?
以为马文才开“武举”是为了名正言顺给他们赏赐手下的,一群将领们都兴高采烈地商议了起来。
“哈哈哈,梁王说的对,你哪里知道哪里有勇士可用,当然是我们来推荐了!”
“那是,我麾下有一勇士,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可开两百斤的大弓,骑『射』是一等一的好,谋个小将不在话下!”
“我也需要一个军师!我每次打仗都头疼什么粮草,算都算不清,梁王帮我记着,挑个好用的人啊!”
一时间,殿上喧闹如菜市场,又要推荐人的,有喊着要优先挑人的,还有急着催马上“开科”的,吵得人头晕脑胀,哪里还将殿上坐着的魏主元子攸放在眼里。
贺六浑和任城王一干势力,眼看着马文才借由“取士”一下子拉拢了大半的朝臣,再一想等真“开科取士”,马文才少不了就是一言九鼎的选拔之人,日后为了官位投效的人会更多,眼中就不免闪过一抹忧『色』。
虽然忧虑他将在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85271/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8527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523章 开科取士)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祈祷君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