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肉粽客最新章节列表 » 第一话:盗墓故事 (2/3)

第一话:盗墓故事 (2/3)

文/云夷后主
肉粽客 | 本章字数:102.63万字 | | 肉粽客txt下载 | 肉粽客手机阅读
少战争中的俘虏在谷里被屠杀殆尽。这事儿当然无从考究,据说那地方离周边最近的村落也要三到五天的脚程,而且周遭的老百姓谁都不愿意靠近,那鬼地方白天人烟罕至,到了夜晚更是阴森可怖,连村中的老猎户宁愿绕远些狩猎也不愿在殷谷周围晃悠。不过虽说那地方邪是邪了点,可植被莽林什么的倒也生得苍郁挺拔,枝繁叶茂,该怎么长还是怎么长,好像长在血水浸泡过似的土地里也没啥大不了似的。

说起来,我小时候也不是啥好孩子,不过家教颇严:一般家庭里的黄金组合都是慈母严父,老子发飙妈护犊,我家可好,每每一言不合双亲便组队收拾我,从没商量的余地,干净利落,直到中年我都还曾怀疑这是不是他们当年巩固婚姻生活的绝佳手段。在双拳难敌亲情四手的那些年就算心里再痒痒,我也是不敢不听家规闯到那片传闻屠杀过百万人的殷谷里探险,现在想来,这也算是儿时童年的一件憾事。不过没吃过猪肉并不代表没看过猪跑,离那地方近了,各种传闻那可是从小耳濡目染,盗墓的传闻更是众说纷纭,我们这些出生在八十年代中期的孩子哪有什么电脑信息网络游戏之类的玩意,唯一有的,便是拉条板凳儿听老人们唠叨这些离奇的故事。

小陈说的这一桩在我们那会儿传的算是比较广泛的了,当地民间流传的更为细化一些,也传闻确实是六个人,但不是什么不入流的散盗,而是当时名震四方的一个称之为“泥瓦僧”的职业盗墓团伙。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过,这伙人来自北方高山,一共有四十二个之多,不过习惯六人为一组,不仅有组织有纪律,甚至还有统一的着装。他们分散活跃在各地,专干些盗冢掘墓的勾当,更有传言称这伙人不但光盗取古墓棺椁里的金银宝器,甚至连古僵死尸都一并拖出来换钱,堪称心狠手黑胆大包天道德沦丧。这个职业盗墓团伙不知从哪儿打探到消息,说是在殷谷里藏着座工程浩大的皇陵,便打起了殷谷的主意。

年幼时听到这些我都觉得似乎是因为自己出生的时候天象非凡,想来肯定是因为自己人红是非多,随便到个地方定居周边居然就有哪朝哪代皇帝老儿的皇陵,每每听故事时那自豪感,嗷嗷的。后来长大了才知晓,民间传说哪能都当真啊。换句话说,按古时历代君王建都迁都乃至大兴土木建陵造寝的脾气来看,在我们那里鲜有此类皇陵,最多就是有些镇守边疆的大将、土司或是异姓王的墓冢——像大理段氏与杨氏啊,丽江木氏之类的。这些人起初不是受当朝天子所命就是为了逃离当下时局自己请缨举家移居云南,建国改号全族变为夷者。想在云南边境盗皇陵,简直就是猫舔狗鼻子自讨没趣——至于传说中的南诏古滇这些颇具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度,那更是连影儿都难寻到。

接着说。

传闻这小撮犯罪团伙在得到这一错误情报之后还真动身来了我们那儿,而且他们一行人还在我们那儿踩点布局,安排策划忙活了近大半个月才动手,细节千篇百律,说法不一。小陈所述悄摸摸进去那是其中之一,不过点三支檀香那段倒是几乎所有版本都有细述,是不是江湖术数我不知道,我们那儿倒是一直都有“一香敬神,三香问鬼”的说法。后面这伙人被集体一窝端的桥段更是传的邪乎其邪,有说他们突然自相残杀啦,又有说那土坎子其实是张巨大鬼口吞了六人啦等等,反正千百种叙说里就没一种能让这群可怜人安安心心留个全尸的说法,现在想来估计是那时人们对专干这种刨人祖坟道德败坏的行为都深恶痛疾的缘故吧。

众多版本里,我小时候也曾有听过这个杀人于无形的怪物,当地流传着很多猜测,有人说是野兽,因为它体型巨硕行动狡捷,这说法倒是有些依据,热带雨林林深树密,气候闷热潮湿,处在这种环境下什么样惊世骇俗的生物都有可能存活着;也有人说是古代守陵人,就是书上记载的类似巡山将军那类人物,因为有版本更加详细描述过那东西穿着古代锦衣卫标配的飞鱼服,不过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近年来古装剧乱七八糟瞎演,误人子弟,飞鱼服哪是什么锦衣卫标配,它属于礼服,是被赐爵到一定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穿着,并且这身行头都是在出席重要场合才穿着,平日里是不穿的,区区守陵人哪有资格穿配?

当然,还有人说那是殷谷里的“魃”。

什么是魃?

《山海经》有记载,魃在上古神话里指的其实是个女人,就是女魃青衣青,她本是天女,在逐鹿之战中抵御蚩尤的水攻起到了扭转战局的关键性作用,后来因为走到哪旱到哪的尴尬属性问题被黄帝流放到赤水之北,根据神话记载的走向,她很有可能就是赤水女献,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后人的注解里开始说女魃秃无发,不仅如此,注解还引用了《神异经》里有关魃的描述——“南方有人身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行走如飞,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但是这俩种描述明显相矛盾,一个是翩翩天女,一个是头上长眼的暴露狂,相似之处不过是都可以造成旱灾而已,说不定连神话来源都不一样。至于所谓僵尸之祖的说法,那是从清朝袁枚《子不语》那开始传的,跟女魃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那时候这种观念还颇为盛行。这种历史遗留问题稍微一联想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儿,可惜在各种历史文

(快捷键 ←) 上一页:引子:三十年前(2/3)章节列表下一页:第二话:工地事故(2/3)(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