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校园小说 » 青鸟异闻录最新章节列表 » 第296章 (5/6)

第296章 (5/6)

文/卿禹
青鸟异闻录 | 本章字数:313.33万字 | | 青鸟异闻录txt下载 | 青鸟异闻录手机阅读
院拓本摹勒于此,为碑刻; ●四川明泉县九龙山禹庙碑亭内(1561年立),为碑刻; ●江苏南京,位于栖霞山天开岩侧,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二月(1609年)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刻于此,为摩崖石刻; ●明万历年间,刻于河南汲县; ●清康熙年间毛会建于西安府学及归德府署先后翻刻禹王碑。 岳麓山禹王碑 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云麓峰左侧石壁,面东而立,属摩崖石刻,为南宋嘉定五年摹拓刻本。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长沙太守张西铭兼有护碑亭,明崇宗三年(1630年)兵道石维岳重修亭台,增建石栏;清朝康熙年间,周召南、丁司孔重修。碑二侧增有明代刑部刘汝南“夸神禹碑歌”、清代欧阳正焕“大观”石刻;1935年周翰重修,并增刻“禹碑”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山禹王碑 具体内容 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最末一行5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有人猜测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伪造。 由于其文字奇特,历代对其内容看法不一,古代多认为是记录大禹治水的内容,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岣嵝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释文 杨慎释文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马贺山认为: [岣嵝碑]上的文字,看上去比甲骨文要成熟进步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大的反差呢,夏朝文字应该比商朝文字还原始还落后才对,其实这只是事物发展的一般情况,有时还存在着特殊情况,商氏族是生活在黄河下游的氏族,人数很少,没有文字没有文化,是一个很落后的氏族,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与以龙为图腾的人口众多的有夏氏族不可同而语,夏民族已进入农耕和百工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文字文化文明,达到了高度发展,从黄帝仓颉造字始,到夏朝灭亡前,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文字十分发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商人则不然,他们不喜欢文字,只擅长在马背上东奔西杀,从建国到迁都殷墟,商人的文字也没有造出来,不得不使用夏氏族的民间俗体字,而商朝的那些巫师,往甲骨上写字的人,刻字的人,我推测都是由夏人担任的.时代在发展,文字文化文明却停滞不前,这与后来的元朝的统治情况很相似.这正是着成夏朝官方文字比商朝民间俗体文字成熟进步的真正原因. 禹王碑释文 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洚矢发,沮恒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姒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禹王碑文到底所言为何?就算最为权威的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也难给出一篇精准的译文,但猜想和破译不难继续。  碑文 从历史的层面上讨论,我们或许可以如此推断:较有公信力的历史考证是,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之后数千年,作为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偶像,民间到处都保留着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这也就不难理解长沙岳麓山巅的禹王碑文可以排座“大禹治水说”之列。但是株洲学者刘志一从1990年起开始叫板这一“权威”:禹王碑碑文是为楚庄王歌功颂德。 释义 ■释义的观点交锋: 据专家介绍,禹王碑虽历经千年,但至今尚无定论,如今能形成一家之言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明代杨慎,当代学者曹锦炎、刘志一的释文较有代表性。 明代学者杨慎:大禹治水 杨慎为明代正德年间状元,博览群书,被推为当时天下第一。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杨慎的释文也多采用为现在禹王碑的释文。 株洲学者刘志一:歌颂楚庄王功勋 刘志一,原为株洲工学院文史专家,对古文字研究颇深。他破译的碑文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认为禹王碑应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 杭州学者曹锦炎:帝王颂词 曹锦炎,当代学者,认为禹王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其父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 [百姓声音] 长沙教师童文杰:大禹治水 童文杰,长沙退休教师,破译内容与明代杨慎的大同小异,均表明禹王碑碑文为“大禹治水”之说。 长沙老人周坤生:与道家所用文字有关(八旬老翁周坤生,喜爱读报。1946年前后意外发现报纸上魏寅写的《岳麓山禹碑考略》,并保存下来。文中列举了明代杨慎、沈镒的两种说法。但周翁个人认为道士
(快捷键 ←) 上一页:第295章(5/6)章节列表下一页:第297章(5/6)(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