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殿前的庭院还在加紧修建。
呼延赞佳不是大面积的砸毁,而是那种东一块,西一块,这儿来一下,那儿来一下。你说你修上吧,看着又不和原来一样,不修吧,好好的院子又乱七八糟的。渊王看着糟心,下令全部拆了重建。
因着面积太大,光是把铺着的砖块拆掉就花了一天的时间。还要移走院里名贵的花草植株和装饰盆景,又是一天多,直到今天才算彻底清空。
家丁们正两三接力一块往院里搬砖。烈日当空,酷热难耐,却丝毫未听抱怨之声。搬砖间隙说说笑笑,很是热闹。
见她过来,纷纷与她打招呼,“姑娘好。”
在王府,大家都习惯称她和红荛为姑娘。
王府里的人最初十个有九个怕姜榆,觉得她很不好惹。虽同为下人,但姜榆还是御前带刀侍卫,身份上有悬殊,鲜少有人敢与她接近。
后来时间长了,慢慢接触下来,发现她并不是想象中那种难相处的人。反倒是性子随和,很好说话,便也逐渐开始熟络起来。
姜榆脚步停住,笑了下,“你们好。”
“姑娘这是要到哪儿去?”
“没事,随便走走。”
“这样热的天,姑娘可是要注意些,莫再中暑了。”其中一人回身盛了碗绿豆汤,递给她,“这是孙师傅给大家伙熬的绿豆汤,清凉解暑,姑娘来一碗吧。”
最起码,见到她敢打声招呼,而不是离老远就避着走。
另一人拍了拍她,道,“你个坏心思的,干活手多脏,没洗就拿碗给姑娘?”
“就是,万一给姑娘喝坏肚子生了病怎么办?”
“平日里还总说自己多贴心细致,怎么样,露馅了吧。”
那人是个年轻的男子,被说的尴尬,“倒也是我考虑不周了。”
姜榆却未听他们所言,拿过碗一饮而尽,“我没那么讲究,味道不错,多谢。”
“不客气。”
男子转头把碗放着,悄悄红了脸。
喝了一碗绿豆汤,姜榆心头熊熊燃烧的怒火也没被浇灭。
一想到萧无耻,她就气不打一处来。
正好瞧见两个家丁抗着一块圆木往这边走,在她眼里,圆木成了萧君澈,姜榆想都没想,上前接过木头,十分轻松的一扔。
在众人惊愕的眼神中,圆木在空中留下一道完美的弧线,然后“咚”一声,竖着重重扎在地上。
姜榆拍拍手,微微一笑,转身离开。
啊,解气!
第一百七十一章
“夺兵权?”
姜榆单手托腮,觉得挺有意思,“陛下要将这事交给我?”
“没错。”
“满朝文武大臣,为何不去找他们?”
恒元帝平静道,“因为朕信不过。”
朝廷百官,每一个人都要防,
姜榆躺在摇椅上,双手枕在脑后,微微眯着眼,“陛下这么信任我啊?”
“朝堂之事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不过,朕偏偏就是信你。”恒元帝话音一停,看着她,眸光深沉,给人以压迫之感,一字一顿,“那你,值得朕相信吗?”
姜榆笑了下,“您给的钱多。自然就是值得的。”
说着,她侧头,眨眨眼,“要是事情办妥了,陛下会给多少赏赐?”
两人各自都在摇椅上坐着,平视而谈。目光相对,阅人无数的恒元帝一时竟看不出她究竟在想什么。
她像是没听懂话中深意,又像是故意扯开话题,对他想要表达的点避而不谈。从始至终,表情,眸光都无比平静。唯有谈到钱,才变得十分感兴趣。
还真是个小财迷。
他笑了笑,道,“只要做的好,给你的一定比之前每一次都多。”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不能反悔!”
“朕是皇帝,一诺千金,绝不食言。”
“那就这么说定了。”姜榆起身,边伸懒腰边打哈欠,完事行了一礼,“陛下您先忙着,属下告退。”
“你又去哪儿?”
姜榆摆摆手,“回家,养精蓄锐。”
恒元帝:“……”
整的好像要让你上战场打仗似的。
——
大理寺。
近来城中很是太平,一片祥乐,韩大人也跟着清闲了不少。每日按时上朝,回来处理些琐碎的公务,不是很多,也不着急,处理多少完全看他心情。到了时间准时回府,陪家人一块吃饭,晚上等孩子睡了还能拉夫人一块出来赏月,饮酒浅酌,对月作诗成画,情浓意浓,日子好不幸福。
这要是放在前几个月,根本是想都不要想。
光城中百姓中毒一事,查案那段时间他天天吃住都在大理寺,连着许久未归家。等到案子破了,终于能回去感受家的温暖怀抱了,他两岁的儿子都已经不认识他了,看见他哇哇哭着跑走找娘亲。
谁能理解他当时的感受?
心里委屈,不能说。
做大理寺少卿比他在小地方当县令还累。
上午判了个小案子,午睡醒来,韩大人闲来无事,便去看看卷宗。
大案卷宗近来多了不少,都堆在一起还没来得及整理。他随手拿起一卷,正好记载的是姜榆寻回城中失踪怀孕女子一事。
“说起来,这姑娘也有一阵子没来大理寺了,”韩大人低头看,“不来也好,她一来,肯定没什么好事。”
次次来都查案,还都是惊天动地的大案,然后他就又要开始漫长的不能回家的日子。
还是别来了。
看着看着卷宗,不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23339/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2333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第172章 嘴毒)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秦之寒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