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标设置的原则。1。反映社会主义性质和生产目的,要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2。考虑两个属性,即自然的属性和社会的属性。3。以考察宏观经济效益为主,微观经济效益为辅,二者要衔接起来。4。用一个指标来反映是不可能的。要设一套指标体系,不是并列,分层次,是有主有从的关系。
三、内容。1。劳动成果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需要是多方面的,有当前的、长远的,有国家、集体、个人的,都要考虑。2。劳动占用、消耗和节约的程度。
四、指标设置。
有两个方面:社会标准,为间接经济效益,或社会经济效益,以人均国民收入为核心,为第一组指标。自然标准,是基本标准。以资金盈利率为核心,为第二组指标。每一个企业、部门都应反映社会经济效益。
第一组指标,采用人均国民收入的理由:1。满足人们眼前和长远需要,提高消费水平。满足国家需要,提供积累额。2。人口增长因素,是一个制约因素。
第一组指标的从属指标:1人均消费额和增长率;2地区总积累率和增长率,积累效果(国民收入增加额/积累增加额);3上交积累率、增长率(上交积累额增加/地区积累额增加);4产品积压率。
第二组指标,资金盈利率。
1剩余价值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
2这个指标适用于企业、部门和全社会。
3它可以概括节约情况,包括4个因素:活劳动、物化劳动、活劳动物化劳动之和、劳动占用。
资金盈利率=产值/资金x盈利/产值
=资金周转率x消耗成本
***
接下来发言的有:关汝《试谈商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综合指标》,和没有记住姓名的《工业企业科技经济效益指标》,《能源效益问题》,《改进基本建设投资效果指标》等。
最后两个发言的是沈阳农学院姚普祥和省统计局彭清来。
姚普祥发言:
考核农业生产效益指标体系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基本上是集体所有制;是在保证农业生产成果实现的前提下去观察经济效益,而不是从经济利益方面来考虑。
指标体系,共4个指标。1个综合指标,3个辅助指标。
1。综合指标为产投比。有全社会的,农业部门的,基本核算单位的。
1全社会产投比=最终产品(总产品-重复价值)/(活劳动+物化劳动)(原材料、折旧、劳动报酬、管理费)
2农业部门产投比=农业总产值(或农业净产值)/(活劳动+物化劳动)(原材料、折旧、劳动报酬、管理费)
分子的农业总产值偏大,净产值偏小,需要修正。
3基本核算单位产投比=总收入/总费用
基本核算单位的产投比采用间接计算办法,理论上有缺点,现实中是可行的。
还有3个辅助指标:
2。土地生产率=总产值(价值指标)/土地面积(不是耕地面积)
补充指标每亩产量(实物量)
3。劳动生产率=总产值/劳动力(农业生产劳动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
补充指标每一个劳动力生产的粮食、肉等
资金利用率=总产值/平均占用资金
***
彭清来发言:
一、什么是经济效果。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特点,**的论述说的很全面。其特点是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统一的;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是统一的,整个社会要考核经济效益,企业单位要考核经济效益。
二、方法。
大家意见,有4种方法。综合指标法和数学模型法可能是比较高级的方法,有待研究开发。指标群法,各个指标缺乏联系。我赞成指标系列法。
三点意见:
反映使用价值和社会需要,采用销售率(商品产值/总产值),产品质量稳定合格率,产品优质率。
劳动消耗与成果比较,采用成本产出率,物化劳动产出率,工资产出率。
劳动占用与成果比较,采用资金利税率。
三、对劳动消耗和占用的看法。
劳动的消耗和占用是不同质的,不能相加。人、财、物不能相加,财的背后必然有物的存在。生产要素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
几天的讨论会上,有17个人在大会上发言。会场气氛十分活跃。
会议最后,省统计局王一华副局长做了长篇发言。
一、经济效益统计讨论会是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全国人民广泛深入贯彻十二大决议大好形势下召开的。是统计部门贯彻十二大精神的实际行动。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24615/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2461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经济效益统计讨论会(之二))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付均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