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看书网 » 玄幻小说 » 统计师最新章节列表 » 经济效益统计讨论会(之二) (3/4)

经济效益统计讨论会(之二) (3/4)

文/付均
统计师 | 本章字数:377.42万字 | | 统计师txt下载 | 统计师手机阅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提高经济效益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新路子,是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大转变。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10条建设方针,核心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就是以更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更符合需要的物质产品。如何理解?

可以做三个方面理解:1。以尽可能少的活劳动和物资消耗,充分利用新技术,生产更多的财富,少投入,多产出。2。产出要符合社会需要,满足社会需要。要尽量利用新技术,节约社会劳动消耗,创造更多的新财富,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生活需要。3。关键是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经济效益有根本区别,这是我们提出的经济效益的本质特征。投入产出,所费所得,一般社会都存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完全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体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国民经济根本好转的必要保证。提高经济效益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当前需要的要求,代表全党全国人民意志和愿望。十二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在20年内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有了目标,四化建设任务更迫切了,同时也增强了四化的信心和力量。

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经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统计科学研究也应该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根本点上来。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如何利用这一优势,研究反映经济效益,这是统计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的光荣职责。

几天的讨论会,开得好,开得及时,收获大。会议准备工作做得好。收到论文70多篇,包括了生产建设,流通领域,运输、商业、物资,科技等方面。参加会议的有实际工作者,科学部门、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省市县区的综合部门,专业部门、基层企业的同志们。

这次会议理论联系实际,起到了交流思想、交流经验的作用。讨论中开门见山,各抒己见,敞开思想,热烈争论。通过这次讨论对统计科研的开展情况、研究方向、研究效果是一次实践考验,说明半年多来,省市统计科研活动有一定进展。实际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对经济效益开始重视,提高了思想境界,打开了大门,为更好的贯彻统计科研为四化建设、为发展战略服务明确了正确方向。探讨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科学概念、本质特征、宏观与微观效益评价标准、目标、方法、原则等等都有提高。对指导统计实践,开展分析,进行统计教学都是有益处的。

不足之处,指标体系研究刚刚开始,刚刚提出来,有不同看法,有些问题尚未发现,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讨论起到了互相启发、交流的作用,主要是指标列式方面多一些,所费所得多一些,效用方面不足。满足社会需要到底有什么指标?泛论多一些,专论少一些,深透不足。价值考核指标多,使用价值到底怎样考核?特别是宏观方面。

二、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指标的设置方法与目标。

1。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指标的概念、特征,科学含义。

必须以马列主义再生产理论为指导,把握住不同社会效益的本质特征。对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不能限制于一般的所费所得、投入产出关系,有自然属性,有社会属性。资本主义是榨取剩余价值,追逐利润。我们要突出为最大限度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特征是,在上述前提下,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效益和速度的关系,速度和效益是有内在联系的关系。2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3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不能强调利润,而忽视使用价值。4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关系。5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

这些关系是辩证关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不能分开,不能偏废,不能只讲所费所得,也不能只讲需要。对过去出现的只注意速度,不管效益,只注意微观效益忽视宏观效益,注意生产忽视流通,注重价值忽视使用价值等等应该纠正。

经济效益指标设置、目标、标志是什么?

趋向一致的意见三个方面:1国民收入为核心,以衡量新增加的财富;2产销结合的经济效益指标,反映满足需要的程度;3利润指标,体现所费所得。要有主有次,国民收入为核心,为主要指标、标志。

四种方法:

1综合指标法。综合反映一个地区总水平。计算方法,列式方法值得探讨研究。

2指标体系法。一套分出主次影响效益各个因素,有内在联系,建立一套指标。指标不能平列,有主有次,有机结合,既可突出综合反映,又可从一个侧面去解剖,发现效益的优势、潜力,促进、改进工作。不宜过于繁琐。另外,科学研究指标、形成制度的统计指标、用于考核的指标要有所区别,不要混淆。不要设计重复计算的指标,如倒算指标。

3指标群列举法。逐项分列检查,平摆并列,地位不分主次、轻重、大小。现阶段看,简便易行。取得经验之后,要有所发展。

4数学模型法。有科学性。不能被广大统计干部接受。客观上,条件不具备。

发展趋势是向指标体系法发展,逐步完善基础上再向综合指标法发展。

我个人的基本观点:

(快捷键 ←) 上一页:大厦会议(之二)(3/4)章节列表下一页:学习热(3/4)(快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