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已经买下的大片土地,小洛克菲勒平生第一次作出大胆的决定:
要独资建立集办公与娱乐为一体的楼群。
小洛克菲勒请来设计师把大楼设计成线条明快的未来派风格,他自己则在地板上面的图纸上爬来爬去,用尺子认真地测量着。
1939年,在洛克菲勒去世后两年,小洛克菲勒头戴安全帽,亲手钉上大厦的最后一颗铆钉。那一年,他65岁。这个楼群成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最杰出的商业成就之一。
小洛克菲勒用父亲给的金钱和自己的远见卓识,把慈善机构发展成可以与标准石油公司比美的蔚为壮观的帝国。而更令小洛克菲勒欣慰的是,他的5个儿子在事业上干得更出色,把家族的事业又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延续财富神话
中国有句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独“富”天下。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而且他们积极地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
洛克菲勒家的第二代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积极引导,磨炼意志,健全身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最后使他们兄弟5人都成为出类拔萃的有用人材。
小洛克菲勒夫妇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学会烹调技术和后勤工作。他们安排海豹港夏季住宅的女管家教男孩子们当厨子。此后不久,他们就同意吃男孩子们每周三给他们准备的晚饭。
有一天,小洛克菲勒夫妇刚走进餐厅,站在门口的长子约翰微笑着说:“爸爸,妈妈,请用餐吧!”
小洛克菲勒夫妇蛮有兴趣地坐在餐桌前,拿起餐巾。三子劳伦斯端着一盘菜,小心翼翼地摆到桌面上。他一丝不苟地按着顺序,把菜肴一样样端上来,最后上了甜点。
这时负责烧菜的约翰和次子纳尔逊也坐上餐桌。品尝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一向严肃的小洛克菲勒脸上露出了笑容:“啊!孩子们,菜的味道很好。”
坐在餐桌另一头的最小的儿子戴维,扬着一张天使般的圆脸说:
“土豆皮可是我和温思洛普削的。”
艾比认真地说:“啊! 我们的戴维最能干!”
一家人满心欢喜地吃着,觉得比高级餐馆的菜更香甜。
饭吃完了,孩子们立即把餐具撤下去,洗得干干净净地放好。
这是一家人最开心的日子。这场别开生面的家宴完全由5个男孩承包,从设计吃什么,采买原材料到烹调,全是孩子们自己干。而烹调的技巧则是向女管家学来的。他们每周都要这样做一次,成了家里的规矩。
艾比说:“这样做是让孩子们懂得劳动的艰辛。”
为了让孩子有自给自足的观念,不是什么都向父母伸手要,孩子们在波坎蒂科庄园里开辟了一个菜园,在园艺师的指导下,平整土地、播种、浇水、锄草。
在收获的季节,孩子们看到自己种出的蒿首、黄瓜、西葫芦和南瓜,高兴得乱蹦乱跳。6岁的温思洛普把他种的南瓜卖给了父亲,3个大些的男孩则直接用小车把产品推到市场上,卖给了杂食店。只有年龄最小的戴维没有参加劳动,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兴奋的哥哥们。
随后纳尔逊和劳伦斯转去经营获利更多的养兔业。他们俩买进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公兔和母兔,然后再把它们的后代售给研究所,以挣取他们所谓的“净利”。在11岁和12岁时,纳尔逊认为自己和老弟劳伦斯是在合伙经商,绝不承认养兔是为了好玩。
兄弟中最忙的是纳尔逊和劳伦斯。他俩承包了为全家擦皮鞋的任务,他们的零用钱自然就比别的兄弟多了。当然,别的孩子要想增加零用钱,也有不少家务活可干。这是洛氏家族的传统教育法。
有一天,约翰正在锡尔湾驾着一艘破旧的划艇尽情地嬉戏,邻居一个男孩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弄一艘汽艇呢? 那多够劲!”
约翰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反唇相讥说:“汽艇? 你以为我们是什么人? 是范德比尔特家的人吗?”
他们哪里知道,父亲拥有的财产与铁路大王相比竟然毫不逊色。
纳尔逊在上大学以后曾说:“我们从来就没有家里很有钱的感觉。”
兄弟们上大学以后,每日家里给的津贴也很有限。小洛克菲勒要让他们学会在经济压力下生活。
孩子们健康地长大了。他们没有富家子弟乐于享乐和挥霍的恶习,却有着独立自主、蓬勃向上的精神。他们每个人都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这全靠严格有度的家庭教育,有赖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长子约翰身材修长,举止优雅,他的严于律己和腼腆的个性很像他的父亲。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以后,立即投身于慈善事业,充当父亲的助手。
1913年,约翰已成为洛克菲勒基金会、普通教育委员会、洛克菲勒学会、中国医药会和其他一些组织共33个不同的理事会或委员会的理事。
192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约翰做了一次环亚洲的旅行,他发现了一个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人口过多,从此约翰不遗余力地投身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59226/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5922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积极回报社会)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刘超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