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说它是艺术境界、艺术氛围,仍然是模糊的、笼统的,可似乎也只能这么笼统地说。我们平常讲的某首诗词很有“意味”、很有“韵味”或者说“蕴味很深”,这里的“意味”、“韵味”和“蕴味”其实指的就是意境。用一个“味”字来概括,说明它属于一种体验。体验这种东西往往是无法具体说清的,只能使用境界、氛围这样的词。氛围又是什么,是气氛,是情调。我们说某某诗雄浑壮阔,激人奋进,某某诗情调暗淡渺茫,使人若有所失,这说得就是意境。再具体恐怕就不容易了。所以有人说,诗歌的意境是悟性的东西,也只有靠悟性才能把握。
关于意境和意象的关系,如果简单地说: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铸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迭加、组合的总和和升华。
有的诗的意境可以只由一个意象构成,如: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只有石灰这么一个中心意象。
有的诗的意境可能由多个意象构成。如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则有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多个意象,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意象群来承载诗的情思。
如果稍微深入一点的话,则以下的说法,可供参考: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意象与意境可以说是分别属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象诉诸人的视听等感官,意境则直接诉诸人的心灵,是人的五官无法感知。”
“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的。“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的意境应该是包括了落叶的意象及其四周弥漫的秋意的“实与虚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从意象的立场看,意境是附属于意象的,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只是意象的一种属性。在诗的意、象、言三要素中,意境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如果以意境作为诗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而已。”(以上四段均系毛翰先生之语)
“{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
“意象与意境比较,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的结合。不同的是,意境的范围比较大,它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整体性的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不少意境由若干个“空间”构成,如宗白华所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再生》)而意象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它可以是单个的、平面的。”(这两段摘自张亚新的《古诗词的解读、鉴赏与教学讲授提纲》)
“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这是意象与意境的一致性。
然而二者毕竟不属同一层次的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
首先,二者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从,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
本文重点在谈诗歌中的意象,对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不拟深入论述。
四、意象营造的技巧
意象的营造还包括意境的渲染、诗歌语言的缔造以及修辞方法等。由于诗歌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诗歌的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从符号的角度说,它既不同于科学语言、普通语言那样的推论性符号,也不同于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象性符号,而是介于二者之间。诗歌语言的特点是由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决定的。意象从本质上说,属于表象符号。就其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来说,又是语言,具有语言的特点。这种特殊的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往往具有两种含义: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象”和“意”。两种含义有时一致,有时可能不一致。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里边的“梨花”,字面意思就是梨花,而实际含义却是“雪”。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中,字面上的春蚕和蜡烛又不是春蚕和蜡烛。正是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诗歌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的特点。
由于其本质上属于表象性符号,而表象符号的展示或组合,并不需要什么逻辑性的语法规范。但诗歌中的意象又表现为语言形式,它用的不是线条、色彩、音符,而是词。要把这些词组成一篇作品、构成某种意境,又不能不讲修辞语法。不过,这些修辞语法都是为更好地把本质上属于表象符号的意象构成某种意境氛围。这就使
手机阅读: http://m.69kshu.win/74317/
发表书评: http://www.69kshu.win/book/74317.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 【填词技巧】营造意象和练字练意)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神之审判谢谢您的支持!!